什么样的男人会喜欢梅艳芳这种性格的女人?

对电影《梅艳芳》,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梅艳芳本人实在过于传奇,以至于电影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有几分诚意,观众依然愿意买账。

豆瓣7.1分的成绩是佐证。

许多人提到的,每场放映结束后多数观众都自愿等到演职表滚动结束才离场,也是佐证。

其实稍微对梅艳芳和她背后的时代有所了解的人心里都有数,梅艳芳本人和电影《梅艳芳》完全就是两回事。

但这并不妨碍观众为之洒泪。


梅艳芳有一个大时代为她背书。

《梅艳芳》有梅艳芳本人为它背书。

因此,这部电影美化的、略过的,我们靠想象和脑补依旧能够填充完整。而这些显然美化过的部分,又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可以解释的通。

所以,它一拍出来,必然是令人失望的。但是它能拍出来,能够引起大家的一番怀念热潮,本身又证明了梅艳芳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梅艳芳》是一部失败的传记电影没错,但这部电影的所有漏洞和缺点却有独立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正因如今我们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梅艳芳,更能说明,为何这个时代我们产生不了一个真正的如梅艳芳这样的巨星。


《梅艳芳》最失败的一点,是没有拍出真实的大时代。

而《梅艳芳》注定失败的一点,是作为一部游戏规则下的院线商业电影,它几乎不可能拍出真实的时代环境。

梅艳芳为什么会被称为“香港的女儿”?

为什么全香港只有两座艺人雕像,一位是李小龙,一位是梅艳芳?

为什么与之齐名,甚至于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中人气更高的张国荣没有过类似“香港的儿子”这样的称号?

苏孝良对梅艳芳说,唱慢歌是唱唏嘘,唱快歌是唱反叛。我们勉强在电影里看到了一点唏嘘的影子,那么梅艳芳在反叛什么呢?

她是怎么做到在反叛的同时,又让大多数人接受她,认可她,最终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

这些我们通通没有看到。

影片着重展现两条线,一是事业发展,二是情感生活。

情感生活被电影简化为“恨嫁”“遗憾”“孤独”。

事业发展则更离谱,直接一分为二,以掌掴事件为分水岭,前半生平步青云,后半生热心公益。

电影中的梅艳芳事业发展之顺利,以至于她在泰国避风头时剖白自己的自卑,令人摸不着头脑。明明前一个小时我们看到的梅艳芳是勇往无前的。

电影中,梅艳芳被黎小田挖掘参加歌唱大赛。她站在姐姐身旁,充满骄傲与挑衅地立誓要拿下第一,连英文名都要以A字打头。


而现实中,梅艳芳回忆当初的心态,没那么多进取心,半推半就走上舞台,拿个前三就心满意足了,因为不拿个名次面上挂不住。

待到成名后,影片更是极力展现梅艳芳的天赋,事业仿佛开挂一般,哪里得见自卑的影子?

但实际上,梅艳芳自卑的种子是从小根植下的。

四岁登台卖唱,初中辍学,家中亲情淡漠,拿梅艳芳姐妹俩做摇钱树……梅艳芳在的童年非常不快乐,所以她曾公开表示,如果可以,十几岁以前的人生就不要了,因为太苦了。

但不要小看这段人生经历对梅艳芳的影响。 因为这段悲惨的童年,正是香港经济腾飞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对中下层的人来说,那不是一个流着奶与蜜的时代,也没有鱼翅捞饭,有的只是贫穷与艰辛。

在香港导演罗启锐的回忆里,六十年代充满了矛盾。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宛若亲人,可是在医院里,给病人打瓶热水要给钱,没钱,护士都不多看你一眼。

后来,他把这一幕放在了《岁月神偷》里。在采访中,他又回忆,小时候由父母领着去看浅水湾的别墅,那样庞大,那样遥不可及。

这样落差感,他同样放进了电影里。

而梅艳芳的自卑,大概也就是这样来的。那时的香港已经有了腾飞前的预兆,否则也不会有四处卖唱亦能挣钱养家的梅艳芳姐妹。


但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穷人的无奈辛酸,更像是沉默的大多数。

梅艳芳成名后能成为众人口中乐善好施,门客三千的现代“侠客”,和这种成长环境脱不了干系。

即便她日后做反叛的“坏女孩”,极力展现女性情欲,挑战香港社会的传统性别观,依旧大受欢迎。

当时的香港人爱看武侠小说,因为人们需要一个人将他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而这个人又必须曾经和他们站在一起,就像郭靖的人生起始于无人知晓的牛家村。

虽然她穿上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战袍,骨子里却是最受当时普通香港民众欢迎的“游侠”。

她自己捱过苦日子,所以见不得别人受苦,即便是事业刚起步那会没什么钱,遇到萍水相逢的人落难也会留下三四千,成名成腕之后更是到处借给人钱,以至于亲妈(没错就是那个吸血鬼亲妈)都说,连阿梅都不借钱给他的人,一定坏透了。

从小尝遍人情冷暖的梅艳芳就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偶像。

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像小梅艳芳那样的穷苦孩子,到处卖唱,或是在街头卖花,卖口香糖,做零件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但只要搵份工做就不会饿肚子。

六十年代香港大街上的卖花童

那时,影视娱乐业也才刚刚兴起。 戏棚就搭在路边,街坊邻居都能凑上去看两眼,日后许多影坛大佬的电影梦都发迹于童年时看戏棚里在打架;

那时,专业制作人会循声来到鱼龙混杂的歌舞厅,就为了挖走一个卖唱的小歌女。

尽管人人都很穷,但人人都相信自信可改变未来。

总有一个出身草根的人先实现了“香港梦”,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草根前赴后继,才能有后来的幢幢高楼起。

六十年代的香港虽然穷,但相比逃难大军,物资也不算短缺。

于是你能看到香港民众自发将物资抛撒给即将被遣返的偷渡者。

这是梅艳芳能成为“香港的女儿”的重要原因—— 香港(曾经)是什么样,梅艳芳就是什么样。

但很可惜,电影里的六十年代是失真的。

所有刻意做旧的街景、路牌和歌舞厅,全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滤镜,只见错落有致的霓虹街灯,不见灯下的卖花童。

那是一个刻意迎合观众想象的六十年代,不是真正的六十年代。真正的六十年代,应该像梅艳芳的《小歌女》唱的那样:

旧戏衫远观不错,纵近观穿破多。

电影只展现了“远观不错”,却完全摒弃了“旧戏衫穿破多”,但这才是令梅艳芳早熟且复杂的东西。

只有经历了那些世故,梅艳芳日后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一掷千金”,为身边亲友雨中撑船的天真与豪气才显得弥足珍贵。

电影用一句台词,一段和日本当红男星的禁忌之恋,以及她不顾电台禁播坚持演唱《坏女孩》这三处来塑造梅艳芳的反叛。

但是呢,和近藤真彦的这段爱情故事,电影的呈现又完全歪曲了事实。

近藤真彦的人品已经超出了“渣男”的程度,可以用“人渣”来形容(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日本娱乐圈著名的“金屏风”事件,主角是让梅艳芳陷入三角恋的近藤真彦和中森明菜)。

近藤真彦周旋在几个女人之间,给梅艳芳带来很大伤害。

虽然深爱对方,但她也及时抽身。

不仅如此,梅艳芳还对曾经的情敌中森明菜很是欣赏,颇有英雄惜英雄之感。

中森明菜的演唱风格与梅艳芳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电影中两人完全是纯净的初恋,还以近藤真彦保护了梅艳芳作结,不仅看不出梅艳芳的人生格局,反而把她框进了现代大女主剧的套路里,成功的女人一定要有白月光初恋。

这种情节只能令英雄气短,小人得意。

但当你想到近藤真彦本人尚在人世(并且混得风生水起,去年又传出轨丑闻),而《夕阳之歌》的版权还在他手上,又只能作罢。

可惜,梅艳芳真正反叛的地方,电影依旧语焉不详。

私以为,梅艳芳在演艺事业中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打破公众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审美。 在梅艳芳之前,香港人最爱的女歌手是徐小凤。 徐小凤的形象就是丰腴、端庄、贵气。

所以,当19岁的梅艳芳用低沉的女中音唱着《风的季节》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其冲击力可想而知。 甚至,再细数梅艳芳的同辈和后辈女星,也并没有太多同款—— 利落的短发(后期染成了银色),深陷的眼窝,精瘦的乃至皮包骨的身材。

刚出道时,梅艳芳为自己干瘦的身形感到自卑,总是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反而被舆论造谣吸毒、纹身。

挚友兼好搭档刘培基干脆反其道而行,让她露出纤长的四肢,剪掉长发,在台上尽情释放情欲,反而大受欢迎。

毫无疑问,舞台上的百变梅艳芳是香港娱乐业商业运作的巨大成功。

按现在的话说,梅艳芳的人设就是可攻可御,雌雄莫辨。但与之相对的,是梅艳芳本人在性别意识上呈现出的纠结和摇摆。 走下舞台,那个真实的梅艳芳并不是天生的大女人。

电影在外形上复刻了梅艳芳演艺生涯的诸多转型,但却没有同步深究她的内心变化。

关于梅艳芳,一直有两种看似非常矛盾的标签,“独立”与“恨嫁”。

一方面,梅艳芳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女性先锋,绝对的现代独立女性。

另一方面,她的个人世界最为外人熟知的依然是“恨嫁”。

梅艳芳真的是“恨嫁女”吗?

从采访来看,早期的梅艳芳的确是恨嫁的。 别人夸她性格豪爽,愿意帮人出头,帮身边的女伴挡酒。 她却说觉得自己太像男人,很羡慕那些温柔娇羞的女孩们。

梅艳芳的恨嫁的确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在台上攻气十足,然而回到台下,还是将激流勇退的山口百惠当作自己的偶像,甚至对喜欢造谣的港媒说,他们欠她一个婚礼。

但是到了人生的后半程,到底像男人还是像女人,早已不重要。

就像到底找不找的到一个真心爱人,也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梅艳芳这个人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责任在身,她要与时间赛跑,没有太多精力纠结性别认同或是个人得失。

但正是这份放任天性,成就了跳出性别模板的、雌雄同体的梅艳芳。

所以说起来也很简单,大部分普通人总是在接受了结果后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人逐渐自洽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丰满的自我逐渐生成的过程。

生于传统的香港男权社会,成长于包容性极强、深受西方现代流行文化冲击的六十七年代,成名于文化大杂烩的八九十年代。 最终定型的那个人,不是一个“恨嫁”可以概括的。 虽然曾极力追寻过爱情,但梅艳芳依旧保持了清醒。

在几段人尽皆知的恋情中,也传出过男方求婚的流言,记者向梅艳芳求证,她的回答是,的确有,而且不止一次,不止一个人求过婚,但是时机不对。

再后来记者追问恋情,梅艳芳已经不想多谈了,不是失落,而是随着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原本很近很重要的事情,逐渐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轻飘。

也许对过去有遗憾,但的确是云淡风轻了。

梅艳芳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常常被拿出来当做她恨嫁的佐证——你看,这么成功的女人在生命最后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此生没能找到爱人,孤孤单单地来,孤孤单单地走。 电影以梅艳芳身着婚纱回首向观众告别作结。

那一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不可否认,那是梅艳芳最能引起大众唏嘘的个人舞台高光,但这其实不是梅艳芳真实人生的结局。

更符合她真实人生的,是这次演唱会的第八场也是最后一场,她依旧身着婚纱,但身边多了一帮亲朋挚友,而后她又返场安可了两首歌才落幕。

电影最后传递出的情绪,依然停留在“恨嫁”的阶段,而对梅艳芳后期许多支持她、陪伴她的朋友只字不提。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未曾经历过香港黄金时期,性别观念也早已开放的后辈,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梅艳芳的一生呢?

真的只有惋惜或者敬佩吗?

电影里,刘培基告诉年轻的梅艳芳,女明星卖的是性感,而性感就是七情六欲。 于是,《梅艳芳》就展现她身上最能激起人们朴素情感的地方。

惋惜她始终孤独,或是敬佩她品德高尚。 这就是《梅艳芳》通篇表达的主题。 但这种表达简化了人性,简化了时代,使得梅艳芳的人生故事变成一场迎合观众的卖弄。

现代传媒下,一个顶级女明星的确是在“贩卖”个体的七情六欲。 但能跳出自我的明星寥寥无几。

后期的梅艳芳人生格局显然开阔了许多。

《梅艳芳》自以为看到了梅艳芳招揽食客三千背后的寂寞芳心,这种叙事仿佛缺乏想象力的三流小说对顶级女明星暗戳戳的窥私。

主流叙事中,一个人必须找到厮守终生的爱人,否则无论如何人生都不算圆满,必须为此感到遗憾。

而真实的世界里,梅艳芳从小缺失亲情,爱情也屡屡失意,但却用一颗真心换来无数传为佳话的友情故事。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同行、搭档,甚至是歌迷、陌生人,最终都毫不吝啬对她的疼爱。

从小缺爱的女明星我们见过太多,运气好的如蔡少芬伊能静,运气差的如蓝洁瑛中森明菜。

但能够源源不断向外界传递能量,又被重重爱意所包围的人没有几个。

为什么如此特殊的人生,旁观者的眼光最终还是要落到惋惜上来呢?

更不用说她的社会责任感早已超出了一个艺人的本职工作,生命最后几年一直为行业环境、为港陆关系、为中国电影奔波。

她发光发热的四十年,也是香港方兴未艾的四十年。也正是因此,其实很难想象如果梅艳芳活到了现在会怎样。

如今这个时代,显然不是一个适合梅艳芳诞生的环境。

我们骂《梅艳芳》美化历史,可我们自己本身就生活在一个过度美化的环境中,我们对一部电影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敢放进现实生活中。

我们渴望看见真实的梅艳芳,但又清楚的知道,很难再有了。

这才是《梅艳芳》真正应该惋惜的东西。

}

2019,经典翻拍影视剧翻一部接一部开播,《新白娘子传奇》《倚天屠龙记》……虽然水花有大有小,但无法阻挡经典翻拍霸占荧屏的如火热情。

这不,今年5月,由杨亚洲执导,刘嘉玲、蒋欣、郑元畅主演的新版《半生缘》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会。

虽然该版特邀王家卫担任艺术指导,刘嘉玲、蒋欣、郑元畅等也是打拼多年的“老戏骨”,可该版的选角一直饱受争议,不少网友犀利指出,刘嘉玲蒋欣的组合与张爱玲原著中的顾氏姐妹年龄不符,届时恐难让观众入戏。

这可不能责备网友太挑剔,两位女主演的年龄和外在形象,确实与张爱玲原著《半生缘》有一定差距。而《半生缘》的改编又珠玉在前,亦让观众对刘嘉玲蒋欣这对组合打了个问号。

《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初名《十八春》。1966年,定居美国的张爱玲对此作进行大量修改,删去原作大团圆结尾,更名《半生缘》。

小说以顾曼璐与顾曼桢姐妹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

在张爱玲笔下,故事的灵魂人物顾氏姐妹,是这样出场的——

清澈、明净、纯粹、质朴,一个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学生,一朵长在乱世的莲花,这是《半生缘》的第一女主人公,顾曼桢。

历版《半生缘》改编的影视作品中,1997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版选用的吴倩莲,一度被认为是气质最贴近张爱玲原著的女演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吴倩莲的小眼睛和单眼皮在镜头下宛若小鹿明净动人,有人说这个角色简直为她而生。

“没有夸张的表情,除去矫饰的作态,纯粹是一种素净、含蓄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美”。

灵巧素净的吴倩莲与俊朗温柔的黎明配合默契,再加上许鞍华细腻且独特的镜头语言,一对经典的荧幕情侣成了无数观众心里的“白月光”。

故事后半段,曼桢历经磨难,仍不惧破碎的人生,不改善良的本性,不忘忠诚的爱情。吴倩莲演出了这股质朴的倔强,重塑坚韧不屈的曼桢。

除了吴倩莲,大部分80后、90后观众记忆深刻的“顾曼桢”,还有2003年电视剧版的林心如。

在变成“顾曼桢”之前,林心如是家喻户晓的琼女郎,柔弱可人的紫薇与我见犹怜的陆如萍,是她永远也甩不下的标签。

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能够胜任“顾曼桢”,林心如推掉了《还珠格格3》。而她清纯明朗的民国扮相也着实惊艳了不少人。

对曼桢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林心如也作出了精准的把握。她的演技虽带了些脱胎琼瑶剧的套路化,但总算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对照原著,新近亮相的《新半生缘》里,蒋欣微胖的外形与年龄都和曼桢差别明显。蒋欣本人也表示,她原本想挑战的角色是姐姐顾曼璐,但后来又改成了曼桢。

不过,蒋欣表示演员应当多多挑战与自己外形不同的角色,她对自己的演技很有信心。

饰演姐姐顾曼璐的刘嘉玲亦力挺蒋欣,称蒋欣的上海话说得比从小说吴侬软语的自己还要好。演员塑造角色,演技还是首位,我们还是希望蒋欣能在曼桢的荧幕群相里,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曼桢是《半生缘》中一道不曾熄灭的微光,那曼璐则是《半生缘》全书里挥抹不去的暗影。

她的人生从18岁父亲去世时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她投入了全部的青春与热烈,换来数不尽的讥讽嗤笑,以及骨肉至亲的不理解。人生难过,出场时只有28岁的她,却有了活尽半生的苍凉。

这出场更切合五光十色的大上海,人们穿着长满了虱子的锦袍,演寂寞的独角戏。

较之性格淳朴的曼桢,复杂立体的曼璐更吸引女演员们的眼球。1997年许鞍华执导《半生缘》,请来了梅艳芳、吴倩莲、黎明、王志文等重量级演员。其中,梅艳芳为了出演曼璐,义气自降片酬。

梅艳芳立体的五官撑起了华美的扮相,经典的旗袍造型更令人过目不忘。妩媚的笑容,决绝的眼神,落寞的背影,她演活了曼璐的偏执和疯狂,也浸入她的孤独和脆弱。

为了摆脱固定的清纯佳人形象,蒋勤勤也在2003年电视剧《半生缘》中选择了曼璐。开拍前,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读小说与各种资料,努力把握曼璐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饰演的顾曼璐美艳、妖娆而坚韧执着,疯癫、狠毒却又惹人生怜,这精湛的演技让她一度成为不少90后网友口中高呼的“童年阴影”。

而最近在《新半生缘》中出演曼璐的刘嘉玲,一直深陷年龄过大的争议。毕竟曼璐在原著初登场时只有28岁。

对此,刘嘉玲不以为意。身外张爱玲书迷的她认为,自己如今的人生积淀才是饰演曼璐的最佳状态。

刘嘉玲这般评价曼璐——

“她是善良的女人,但生在封建社会,她没有什么知识,认为用她的灵魂和身体就可以让整个家庭生活得很好,但世界不是她想象那么美好。”

究竟她的女王气场与曼璐能有多少融合,还是得看成品说话。

《半生缘》可谓是张爱玲小说中影视化次数较多的一部。张爱玲作品虽多,但都有鲜明的个人烙印,改编并不是易事。除却《半生缘》,张爱玲还有几部作品在改编时,选角上别具匠心,留下了经典的荧幕形象。

如1994年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陈冲、赵文瑄主演。陈冲在电影里扮演“红玫瑰”王娇蕊,时而成熟,时而娇媚,迷倒了镜头里了赵文瑄,也成了观众记忆里的经典美人——

十三年后,陈冲重回张爱玲的作品之中,摇身一变成了《色·戒》里的易太太,轻易消化了一种不动声色的美。

《色·戒》亦是张爱玲作品影视化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曾荣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李安的镜头语言集东方式的含蓄与西方式的先锋于一炉,在他的镜头里,初出茅庐的汤唯便是王佳芝。

汤唯的长相与吴倩莲有些类似,都是贴合张爱玲原著气息的五官,灵黠却大气,随性而端庄。在李安的指导下,汤唯将王佳芝融进了自己,片中她的动作与神韵像极了原著中的描写——

演员自身的长相与气质固然是选角考虑的第一要素,对原著的阅读与理解,也决定了演员是否重塑小说中的经典形象。

梅艳芳、蒋勤勤都读过不少遍《半生缘》的原著,汤唯更是把所有的心血献给了《色·戒》。对于张爱玲这个神秘莫测的女人,如若不用心,演员随时都会被她的笔触淘汰。

最近,对张爱玲情有独钟的许鞍华决定第四次改编她的作品。许鞍华选定了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然而被曝出的女主人选马思纯,却因对《第一炉香》的解读遭到网友的热议。

以描写人性堕落、破裂、扭曲而震撼人心的《第一炉香》,被马思纯解读为低姿态的爱情,令网友捧腹之余不禁担忧起这部电影的命运。

由此可见,如若不深入理解原著,演员又怎能发现包裹在重重华衣之下的人性内核,从而懂得张爱玲所悲悯与讽刺的,绝不是单纯的你侬我侬。

以《半生缘》为例,作为张爱玲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这部小说里的张爱玲已尽量克制出道时的惊心动魄,笔触平实细腻,细节真实琐碎,爱恨悲欢触手可及。

即便如此,当我们看到镜头里曼璐亲手摧毁妹妹的疯狂、世钧与曼桢重逢时满目的无奈、叔惠与翠芝无言的晚餐,依然会感到乱世沧桑中最刺人的悲哀。

在微凉的初夏夜晚,粤读君建议大家不妨跟着这些流光溢彩的荧幕美人,翻开张爱玲的文字,体味她对人性理解的深刻,对命运辛辣的讽刺,对爱情接近无望而又如此诚挚的向往。

}

谭咏麟在节目中说过,他们俩的感情很难讲,但是梅艳芳一定是很喜欢刘德华的,这个是绝对的,也没有错的。不过刘德华嘛……谭咏麟没有说得太死,而是称刘德华也是绝对喜欢长头发的女孩子,要是梅艳芳留长头发的话,这个也很难估计后面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刘德华跟梅艳芳听了谭咏麟这段话后,华仔第一时间调侃谭咏麟,称谭咏麟开始喜欢他了,因为谭咏麟讲话的视频中就是以长头发出镜的。在大家印象中,梅艳芳好像头发都没有留很长过。所以梅艳芳也觉得,自己一定不是刘德华想象中的那一种。刘德华是喜欢非常端庄、长头发、乖乖的女孩子的,自己并不是这种的。反而自己觉得刘德华常常是非常委屈的那一种,包了一个包袱在身上。

梅艳芳是喜欢刘德华的,奈何无论粗旷声线,外表和性格都偏向男性化,故而很少会真正打动男人的心。实属无奈,毕竟身体发肤这种东西,娘胎里带来的,只能说是悲剧。

1999年刘德华的演唱会,梅艳芳两次担任嘉宾。出场的时候需要跨越栏杆,看到梅艳芳穿着高跟鞋,刘德华把梅艳芳一直抱到了台上。梅艳芳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没有栏杆了,刘德华还是把她抱上了台。梅艳芳当时娇羞的笑容,满是小女儿的娇俏可爱,一改往日的大姐大风范。

不要再说了好吗,他们俩感情就是恋人未满的状态……都对对方很好,只是更适合做朋友……况且梅艳芳最爱的不是刘德华,不是刘德华……是日本的那个

梅艳芳在香港确实大姐大的存在,跟几个影视大佬关系都非常要好,跟刘德华同台梅艳芳的眼神就看得出来她确实最爱刘德华,可惜刘德华不喜欢梅艳芳的性格,刘喜欢安静和小鸟依人的女孩,看看朱丽倩就是那类型的女人。

梅艳芳坦言,从来没有想过希望和刘德华尝试开始,也不敢想,因为她不希望失去这一段友情,两个人应该朋友就纯粹的是朋友,这样可能会更天长地久,朋友之间不会有麻烦,男女之间会有很多麻烦。也可以说,友情能给梅艳芳带来安全感。对于爱情,梅艳芳从来都没有抱着太大的信心。

梅艳芳太优秀,一般人不敢驾驭也没有自信,所以她永远没找到适合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的那一个,世上万千男人能让她喜欢她又喜欢的很难,因为她太光芒四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听梅艳芳歌的人什么性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