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属于什么戏剧形式?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一)

《赵氏孤儿》是一个国人人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故事,有许多著名的版本,一类为戏曲,一类为戏剧。
戏曲中,元代纪君祥所著《赵氏孤儿大报仇》最为著名,明代徐元的《八义记》影响也很广泛。《赵氏孤儿》,又名《搜孤救孤》、《程婴救孤》、《八义记》,京剧、秦腔、豫剧、越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潮剧等都有不同的版本演出。新中国由王雁改编创作,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饰庄姬,裘盛戎饰魏绛,这一版本的京剧《赵氏孤儿》可谓集大成者,许多京剧爱好者都好唱一口“我魏绛~”,学的应该是裘老板的味道。豫剧版本的电影《程婴救孤》,获得了2009年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这一年获得最佳导演的,恰好是陈凯歌。
伏尔泰据此题材改编的《中国孤儿》,令这个故事享有了世界声誉。中国话剧也多次演出《赵氏孤儿》。8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85“明星班”(唐国强、寇振海、赵静等)和87班(张嘉译、王全安、徐琳等)演出过《赵氏孤儿》。21世纪,北京人艺演出金海曙编剧、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濮存昕、何冰、徐帆等),后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07班又演出过这个版本;之后不久,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赵氏孤儿》(倪大宏、韩童生、翟小兴等)。家兄赵寰宇在国话版本中扮演晋景公,属于反基调表演的典范;而袁泉在即将演出前的排练中受伤,遗憾地退出了演出。此外,各地方院团、院校也都演出过《赵氏孤儿》的全本、改编本或者片段。
由于《赵氏孤儿》的中国影响广泛,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由于《史记》中确实有相关的记载,令人加深了这一印象。
  实际上,《赵氏孤儿》的故事,基本上依照战国、汉代的传说,由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皮黄)几朝的文学艺术家创编而出,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换言之,《赵氏孤儿》是一个艺术虚构的故事,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恐怕都是“查无此人”,至于鉏麑、提弥明、灵辄,基本更不会存在。韩厥、赵朔、庄姬、魏绛、赵武等则是历史人物,但和剧中形象大为不同,比如庄姬,历史上正是她制造了对部分赵氏宗族的大屠杀。
  为什么战国、汉代的只言片语,在宋元间汇成了悲剧的激流?
  两宋富弱,一直被北方民族欺压,直致沦陷亡国。亿万子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愤怨之气聚集,报仇复国的血誓,借民间戏文的样式存身。一千多年前的春秋稗史,成为了绝好的依托。观《赵氏孤儿》故事,无处不寄托着对灭亡的愤怒、忠贞的向往、义士的呼唤,甚至杀戮的渴望。在那个时节,估计《赵氏孤儿》也会被当作反元复宋的“教材”,深入南北乡间演出,成功地动员、教育了大批普通百姓;程婴和公孙杵臼,成为草泽间的偶像英雄。
  历史上“赵氏孤儿”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二)真相
  “赵氏孤儿”故事的主要来源,是司马迁《史记》,具体的说,是《史记》中的《赵世家》。司马迁在写作这一段时,主要依据为《国语》、《左传》、《春秋》中的点滴记载。对这些原始素材,司马迁进行了加工,这一加工,使得“赵氏孤儿”更象是传奇故事,而非历史。自然,对于《史记》一书的评价,历来认为其史学与文学并重,换言之,就是有浓厚的小说色彩。
  综合各方面史料,“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都对不上号,就连同属《史记》的《赵世家》和《晋世家》等亦矛盾重重。
  重要疑点是:屠岸贾此人来路不明;司寇的官职在三军六卿制的晋国不算什么大官,很难左右国家决策;赵朔早已去世,不可能在下宫被杀;庄姬没有死,一直在养育赵武;在《赵世家》记载的屠杀事件的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之后,所谓被杀的诸多赵氏人物依旧活跃在历史记录上。
  最重要的问题是,后世史学家推导出屠杀赵氏事件并不是《赵世家》所载时间,而是约为前583年,赵武复立的时间则约为前581年,根本就没有程婴藏孤复仇15年或者20年的时间周期。
  实际上,后世史学家早已经研究清楚了“赵氏孤儿”历史的来龙去脉,并取得了共识。《史记》的慷慨悲歌的“八义记”,其实只是呼唤正气的一则故事。
  真正的历史如何呢?
  赵衰是跟随重耳(晋文公)出逃的重臣,归国后被重用。他的翟国妻子(叔傀)所生儿子为赵盾,后来的晋国妻子(赵姬)所生儿子为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盾为相国(中军帅),掌握大权;但在赵氏宗族内,主动出让宗主权,奉同、括、婴齐为大宗,自居小宗。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公之女,生下儿子赵武,但早死,谥号为“庄”,因而其妻被称为庄姬(晋国国公姓姬)。庄姬和堂叔叔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得知后放逐并杀死了婴齐。庄姬一为报复,二为夺回赵氏大宗地位,入宫诬告赵同、赵括谋反。适时景公正准备清算赵盾时代杀害灵公的事件,而栾、卻为首的其他众卿落井下石,于是攻杀了赵同、赵括家族。赵武跟随庄姬住在宫中毫发无伤。约两年后,赵武继承了赵氏在三军六卿中的位置,同时夺回了赵氏大宗的宗族主导权。
  这就是“赵氏孤儿”的真相,有赵氏血史,没有孤儿故事。
  “撞槐”、“灵獒”、“车轮”、“药箱”,这些人们熟知的桥段,其实是司马迁搜集整理的春秋、战国、秦汉间民间流行的故事。《史记》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原本历史真相的“正史”,但同时也登载了“搜孤救孤”的“稗史”。随着时间的流转,正史越来越不为人知,稗史却日益发扬光大——这也是文学艺术的巨大力量之体现。
  因而,在电影《赵氏孤儿》的创作中,并不用特别在意历史细节的准确和对位,因为所谓“历史”就是假的。赵盾、赵朔是否同时遇难?庄姬公主的称谓是否准确?韩厥属于哪一阵营?程婴究竟名满天下还是草泽医士?屠岸贾的前史如何?藏山是否在今盂县。并不用过度推究。而其他许多似已形成定式的认识,则是后世文学艺术家们编创的结果,亦不成为历史羁绊。
  电影《赵氏孤儿》,在中国文化的积淀中,寻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陈凯歌称之为:现代电影。

  你们说的东西文学性太强了,连《史记》、《国语》、《左传》、《春秋》都出来了!

  最近工作忙,没时间继续。(三)和(四)基本上会是人物分析和历史细节分析。

  年内第一期待的国产影片就是这个了。必看。对陈凯歌还是抱有希望的,毕竟有霸王别姬在那儿放着。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三)人物上
已重新编辑,在后重发。

  -------------------
  确实,所以我的表述是帅(将),因为有一些(通俗)表述中用的是帅。
  后一件事没说太清楚,是那么回事。赵括被清洗掉之后,赵盾朔武这一枝又变回了大宗。至于射杀灵公的赵穿那一枝到没什么事,一直传到邯郸午。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三)人物下
已重新编辑,在后重发。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四)若干历史细节问题
  第一个,就是有没有骑兵?
  春秋时期,各国的主力部队以战车兵+徒附(步兵)为主,作战方式类似于现代的步坦协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春秋时期仅仅有以上两个兵种。由于国土庞大,民族复杂,各国也设有一些另类兵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方各国的水军和北方各国的骑兵。晋国是北方山地国家,国民主干为周移民,但在兼并战争中吸收了大量异族人,特别是北方各地的戎狄,如白狄(含鲜虞)、赤狄(含东山皋落)。在晋国的“改革开放运动”和战争中,大量异族融入了晋国,一方面成为国人和野人,另一方面成为各个新开拓殖民地——“县”(悬)的居民。为了山地作战的便利,晋国开创了三军之外的三行,上行、中行、下行,就是徒步作战的山地部队。在三军三行(亦即六军)中都设有少量骑兵,主要任务是侦察、传令等,不是主力作战部队。其兵员,相当部分来自于异族——到汉、晋、唐依旧如此。
  骑兵是有的,不算多。甚至可以猜测,屠岸贾出身于异族骑兵部队——六军都被各大家族把持着,屠岸姓的新附民是很难找到升迁机会的——想一想屠岸贾在马厩中的那些日子,再看看电影中屠岸府中永远都有的马。
  只是,春秋时期的骑兵,骑的是光背马,没有马鞍也没有马蹬(虽然现代推测早在周就有木制马蹬),但这个史实,世界各国电影都没法表现出来——如今已经没有有能力骑光背马作战的骑师了。
  面条的事,前边说过了。
  桃园台。桃园台是晋灵公的行宫,在绛都城墙外——此时的绛都应该在今日翼城。晋国首都绛,前后至少有四个地方:绛、新绛、翼城、新田,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不是很清楚,还请史家指点。
  桃源台在城外就对了,因为城门外往往是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才会有大量民众聚集,才会有晋灵公弹弓打百姓的故事。电影中模糊了桃源台的地理位置,且标注为桃园行宫。那个形状特异的弹弓,也是专门设计的。
  下宫与离塾。“搜下宫”和“下宫之难”,几乎就是赵氏孤儿故事的代名词。然而,这其中产生了问题。按照《史记》等典籍,下宫应该是赵氏的居住地,屠岸贾因此矫旨引诸将(栾郤等家族)攻杀赵氏。然而,赵氏聚居地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宫”,是一个疑问。同时,赵氏被攻杀,庄姬却并未被涉及,在电影中还需要见到血战得脱的赵朔、生下孤儿,他们的居所,当不在下宫中。这就需要设计一处类似于后世“驸马府”性质的专门居所。于是,这一处居所被命名为“离墅”,墅字自然指别墅,而“离”,则是借用了《易经》中的“离卦”概念。此卦虽然属中上卦,却有“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的变数。
  围棋。春秋前已经有围棋。当时围棋,设有座子,也就是在各个角的“四四位”设有固定黑白子。棋子一黑一白,一设为木质,实为暗红色,选用比石头还要沉的木料;一设为石质,白色。一黑一白,一木一石,也存在着辩证法。
  春秋时有挂起的摇篮吗?有。史集有记载。
  程婴身份为医士,那时节药铺是什么样子?按照史料和传说中的描绘,早年间国人已经懂得使用后世几乎所有中草药;之后的岁月中,失传的方剂多,新创的东西少。因此,程婴的药铺,要博大而传神,请特别注意那些龟鳖类的药物。
  春秋有没有弩?已经有了,晋国是使用弩的大家,后来,韩弩成为战国第一弩,正是继承了晋弩的传统——但并没有阻住韩国亡国,韩非罹难——所以,韩厥要用弩。
  有没有箭蠓?以及朱砂、牛血?这个,是电影的创造。
  赤狄来袭,有没有铠甲?应该没有,但是电影中有。赤狄本来是未开化的民族,不会有细致打造的铠甲。假如红衣赤膊,反倒传神。但是电影中都是盔甲,这个不好。
  王劲松扮演的人物是谁呢?他叫“苏乾”,身份:谋士。这位爷,是老赵同班同学。

  听说有朋友看《赵氏孤儿》孤儿叫“程勃”而笑场,还问陈凯歌为什么给取这么个名字?这个是因为,至少打纪君祥那开始,这孤儿就叫“程勃”。

  第二海军   《国语》、《左传》、《春秋》
    几大流派的宗师都联合起来撒谎,太NB了
  ------------------------------
  请查阅原文,并查阅国内全部史学研究成果。

  免了,我没兴趣去翻阅近代“专家”的“论文”
  我只知道,古代的傻瓜为了写一句真话,有的被砍头,有的被割小JJ
  现在的专家都比较流行写假话骗钱

  正是《国语》、《左传》、《春秋》联手告诉了我们,历史上没有“赵氏孤儿”的故事,那是个“传说”。

  《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三)人物
  程婴和公孙杵臼基本上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屠岸贾来路不明,庄姬实为淫娃荡妇,赵朔早已不在人世——甚至有人推断赵武本是赵婴齐和庄姬的私生子。做故事叙述的“赵氏孤儿”,早已不再是历史再现,而是寄托了一代代国人精神向往的忠义千秋。在此,便不用特意追求历史考古,而要在独立的语境下探究电影的叙事方法。
  实际上,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次要信息量,这些看似次要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10年讲述“赵氏孤儿”故事的策略。
  国人说八是个泛指,八代表了N多忠臣烈士。在《八义记》和各种民间故事中,扶助赵氏的义士共有八人,但版本不同。得到公认的是:
  提弥明:“闹朝扑犬”的主人公,被乱刃分身。
  灵辄:从晋公卫队中反正,帮助赵盾逃脱,托着车轴奔跑的前“饿夫”。
  韩厥:受过赵家恩惠的青年将领。
  此六人,基本上没有争议。
  剩下两人。其中之一,大部分文本中表述为魏绛。虽然历史上的魏绛和“赵氏孤儿”故事实在没什么关系,但人们愿意信那一段“我魏绛……”的二黄,也总盼着有这般忠义老臣回朝——估计是现实中太缺。
  最后一个,就有不同意见了。
  有的版本说是婴儿,有的版本说是送信的宫女卜凤;就是没有说是程婴妻的,这一点实在不公平。那个女人(海清饰)其实才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
  这个名字首先便很可疑。在春秋时代,人物很少被连名带姓地称呼,基本上直呼其名。姓名的称呼方式在战国开始普及,秦汉蔚然成风。春秋时,只有大贵族才会被(典籍)称姓名,如赵盾、狐毛、晏婴,但很多时候连大贵族也不如此称呼,会被直呼其名(如:盾)、呼表字(如:贾季)、呼官职+名(如:太史偃)、呼封地+名(如:楼婴,就是赵婴齐)。普通百姓,一般都以名直接示人,如:灵辄、州绰、斐豹、豫让、要离。程婴一个平头百姓,忽然有了一个秦汉间的姓名,不免显现出“故事里的人”的特征。
  再者,程婴是赵氏门客,又被称为草泽医士。他的医生身份是在后代的戏剧中被强化的。总之,这是一个和赵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在春秋时期,真正的医生概念还没有形成,行医的多少和巫者身份重叠,这种现象后来在中国不同地域各民族中长期存在。程婴这个医生,应该有一点巫者之气,有眼光,探私密,还有些灵异的能力。但他没有进入到“士”的阶层。
  公孙杵臼不是老百姓,更不应该是门客。主要信息来自于,“公孙”和“中大夫”这两个关键词。在晋国及各国,公孙不是随便的姓氏,而是国公(晋是公国,所以不称国王)后代的专“姓”,是“公族”之“孙”,杵臼应该是姓姬的晋国贵族,并且应是善战的曲沃恒叔-庄公-武公世系的后人。中大夫这个“职称”则是典型的“中层干部”,相当于营团长。然而,公孙杵臼仅仅做到了中层,并没有一直升上去,此人的性格,必然恃勇傲物、刚正不群,并不擅长官场中的那一套。也只有如此人物,才能担得起营救赵氏孤儿的重任。因此,公孙杵臼不应该是一个糟老头子,而是一个曾经叱咤疆场、武功高强、贵族血统的“士”。
  此人在晋国不过是一个司寇。此司寇并非后世之司寇,晋国虽有司马、司空、司寇,却是权力相当有限的职位,如同法国人发明的“元帅”,开始仅仅是马倌,还没有变成三军司命。掌握晋国大权的,是三军六卿,也就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增设三行(山地步兵军)时则有六军十二个卿,军事权和行政权高度统一。屠岸贾一个小小司寇,做不得那么大的事。屠杀赵氏的,是以栾书、郤锜为首的众卿。
  屠岸贾的爷爷屠岸夷,是晋献公(文公重耳之父)、晋惠公(重耳之弟)时期的将领,多次改换门庭、出卖旧主,后在秦晋龙门之战中被秦军擒杀。父亲一说为屠击,这里就有了问题。屠岸夷的姓应该是“屠岸”而不是“屠”,屠岸为晋国北方少数民族戎狄中一个部族的名号,晋国开国,长年向北征战,征服和招纳了大批戎狄人士进入晋国,屠岸种种当在此列。或许,屠岸夷和屠岸贾并非爷孙,而是一个部族被征召的代表而已。当时晋国的公卿位置,都被赵、韩、荀、栾、魏、士、郤、胥、羊舌、祁等家族把持着,屠岸边缘小姓,也就做个司寇一类的近臣了。
  屠岸夷擅马,又来自边地,有着浓厚的戎狄特征。屠岸贾应该也具备此方面的优长,这就自然和赵氏产生了冲突。赵氏的祖先季胜-造父-叔带,就是周王的养马官,后来奔晋(留在关中的一支后来开创了秦国)。同行相侵,屠岸和赵氏的矛盾,是先天注定的。或说屠岸贾曾经被放逐,妻子甚至为赵盾所杀,那么屠岸贾有了复仇的动力,便顺理成章。同时,屠岸贾并不杀光绛都婴儿,说明此人性格中尚有柔软的因素。他没有续娶,也没有后代——假如有,刚好和赵武同年龄,应该有史料记载——而是专心哺育程婴的“儿子”程勃/赵武,说明此人很有些人性的弱点,可以据此倒推其前史。
  按照各种文本中的“史料”,屠杀赵氏的时候,赵盾早已经去世了,《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出现赵盾,似为不妥。然而,赵氏被屠杀的第一主人公:赵朔,在历史记载中也早就去世了。历史和戏文发生了冲突。电影中,让赵盾和赵朔一齐登场,这是电影的一种设计,无可厚非。
  从桃园会、闹朝扑犬的故事开始,直到赵孤复立(电影改为了复仇),历史记载中前后有五个晋公,晋灵公(夷皋)、晋成公(黑臀)还是晋景公(獳)、晋厉公(寿曼)、晋悼公(周)。灵公和赵盾矛盾激烈,被赵盾从弟赵穿在桃园射杀,为屠杀赵氏埋下祸根。屠杀赵氏发生在成公时期。按照一部分史料,赵氏复立是在景公时期,也有一部分史料认为在悼公时期。厉公统治时期很短,被认为荒淫而被废立。如果按照世系记载讲述故事,登场晋公当有前后五人之多,显然不符合电影接受的基本规律,因此压缩为晋灵公、晋景公两位;灵公浓缩了灵公、成公两人,景公为继任主公的集约。注意:晋国的主公不能叫做王。
  庄姬该不该被称为庄姬公主呢?庄姬的名号,前文已说明出处;公主应该是后世的说法,似不应在春秋出现。到底是温顺良家,还是淫娃荡妇?电影基本选择了前者,但是埋了一小笔:晋公似乎有过将庄姬许配给屠岸贾的许诺。夺妻之恨,成了屠岸贾复仇的重要动机,他看到(被认为是)庄姬生下的骨肉时的心理活动,也更加复杂。有王学圻在,这点戏,不算事。
  韩厥本是个大忠义者。史书所载其幼年为赵氏所庇护,成年后报恩,在遭遇赵氏血祸时,拼死护遗孤,并在其15载成年后辅助复立。在此,陈凯歌做了一个巨大的调整:将赵氏的死党韩厥,改写成了屠岸贾的亲信。这位电影中的韩厥是一个转变型人物,在自己的困厄中一步步寻找着自我。
  电影《赵氏孤儿》中的很多人物,都在不停询问:我是谁?
  程婴妻的描写,本来就缺笔墨。这缺着的笔墨,似乎也正是历代文士的善良处,一个被迫交出自己骨肉的女性,怎么写都会违反人性。所以没有将她归入“八义”,反倒是对一个灵魂的“松绑”。
  提弥明和灵辄,设立为两个单面人物,足够了。
  赵武。这个孤儿,在历史和戏文中都是比较单线条的人物,在电影中,给他增添了不少80后的味道,或许是90后。
  这就是电影《赵氏孤儿》的15个人物:
  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庄姬、赵孤、程婴妻、韩厥、赵盾、赵朔、提弥明、灵辄、晋灵公、晋景公。
  且慢,这才13个,还有两个呢?
  一个是被唤做苏乾的谋士,是陈凯歌执意增添的人物,由我的同班同学王劲松扮演。
  一个是面条店的食客,由陈凯歌78班同年级的同学李耕扮演。耕哥,这位著名的“京城铁票友”,电影圈尽人皆知。

  等待其他版主给红脸,自己怎么能给自己红脸。替你把话说了。
  (特羡慕嫉妒恨中国电影吧?)

  好演员是不少,好演员的同班同学也跟着混口饭吃。

  作者:赵宁宇 回复日期: 16:12:33 
    等待其他版主给红脸,自己怎么能给自己红脸。替你把话说了。
    (特羡慕嫉妒恨中国电影吧?)
  ————————————————————————————————————
  呵,这就被代表了哈!
  有一个词是最能代表我对中国电影的全部情感,跟你用的羡慕嫉妒没一点关系,恨倒是有的——恨铁不成钢。

  搜罗半天,貌似为做学问,实则为陈导、红姐的新电影堵观众的嘴呢!老赵我辛辛苦苦、没日没夜交的这份作业,还算严谨吧?还算成功吧?我先把你们的嘴给堵上,我看你们挑毛病的时候还怎么拿不符合历史说事儿!看到时候你们还怎么挑毛病!
  不过,老赵同学忘了一条,观众真没几个有你这么有学问的,比如像我。我看电影就是看它的故事编的顺不顺溜,精彩不精彩,动人不动人而已。不管它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本事的,自然可以突破历史,突破演义,创作一部更经典的作品;如果没这本事,就老老实实按照已有的经典依葫芦画瓢,也是高难度的了。
  其实我也挺同情老赵的,做托也蛮辛苦的。没有技术含量吧,被骂;总算有点技术含量吧,依然被挑毛病。。。。这是做托的宿命,老赵,您老就从了吧。。。。。

  说的不太准确,我是把创作中进行的资料准备和大家分享,和大家探讨。虽然已经剧情满天飞,但我毕竟还不能剧透,只能先把各种比对过的历史资料堆在这里。

  恨铁不成钢是我们共同的心情。
  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有一个经验跟大家分享:
  批评,辱骂,挖苦,从来都不会让一个青年有丝毫进步。
  学生们从来不接受。只能把他们推到相反的方向,人性的负面。
  我们对中国电影是这个道理
  程婴对赵孤也是这个道理。

  红脸的作用还真不是盖的,这个帖子没红脸,居然掉得找都找不到了。
  老鹰妈妈的鼓励和掌声,是为了让它在暴风雨中飞得更高对不对?老鹰妈妈为什么没有选择在暴风雨中给小鹰打伞,或者驮着小鹰飞?
  在年轻人成长的环境当中,只有鲜花,没有批评,老是一帆风顺,你觉得年轻人永远处于这样的环境可能吗?
  既然不可能,那为什么不让年轻人在真实的环境中历练?难道你每天报个假的晴天预报,就能让年轻人成长?
  况且,你的陈爷、红姐们在这圈中摸爬滚打2、30年了,还要像年轻人一样被呵护?难道在你的眼中,他们都不成熟、还没长大?还需要在暖箱中放一段时间?
  对于刚出学校、初出茅庐的新晋影人们,我们倒是应该多给鼓励,多给掌声的,比如当初的《黄土地》之陈凯歌、张艺谋们。现在么,我们如果还是把他们当新人般鼓励,那不是小瞧了他们吗?

  最近我看了两期杨澜访谈录,嘉宾是陈凯歌。我很感慨。为什么呢?
  因为其中有05年的某期对陈凯歌的采访。看看那时的陈凯歌,风趣、灵动、思维敏捷、神采飞扬,短短几段,几次把杨澜逗乐。再看5年后的陈凯歌,给我的感觉就是,残得太快了。。。。。58岁了,不过男人58岁不该这样啊。。。。

  文字看不下去,天,我还是去翻翻《史记》吧
  至于电影,《无极》之后,真的让我对陈凯歌的电影兴趣全无。
  而葛优,这些年冯小刚的电影造就了他,也捧杀了他,感觉他已经在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中定型了,演古装也是这么的喜剧
  偷句微薄上的话,让葛爷飞,孤儿勿扰!

  自然,对于《史记》一书的评价,历来认为其史学与文学并重,换言之,就是有浓厚的小说色彩。--------------------------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暂不论《史记》史学地位,其无可估量文学的价值就这样被您戏说成“小说”。
  小说是什么?不言自明。
  为了宣传《赵氏孤儿》还是您老价值观使然?
  您不就是想说,《赵氏孤儿》只是个传奇故事
  陈凯歌将古代传说演绎为“现代电影”,无可厚非吗?
  观众有意见的是你的电影里呈现怎样的价值观。
  您治下的影视版,乌烟瘴气,怪状连连。您老还要不时的买萌。
  有时间,回家看看红薯熟否,才是王道!

  楼上这位提到了价值观,您不觉得价值观这个词这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太奢侈、太沉重了吗?
  中国电影的现状就是,能把故事编圆了,或把故事说精彩了,或把故事说的能自然打动观众而不是咯吱观众,或不把中国发生的故事安到莎士比亚某个杯具中让观众看着别扭,已经是烧高香了。看看《赤壁》,那个矫情,就像几个木偶在那里说着不是人话的台词,干着前因后果逻辑严重不合理,观众边看心里边问自己无数个“为什么”的事情。赤壁之战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又不是不知道,让人这么糟蹋,观众能不愤怒吗?
  至于说价值观,我就根本没看好中国的电影导演有几个有这本事。《无极》倒是处处体现了、宣扬了价值观的,可是那简直跟普罗大众没毛的关系,那是几个吃饱饭没事干、完全生活在自己那个世界里,靠着一些价值观符号整出来的东西,自然让我等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看的不知所云啦。。。。

  本来,我对《让子弹飞》、《赵氏孤儿》、《西风烈》都有有些许期待。但是看到老赵这篇,立马感觉《赵氏孤儿》创作人员很没自信,于是对这部影片有些不好的预感。
  葛大爷真实炙手可热啊,今年竟然在三部贺岁大片中担纲。不知道这是创作班底的不自信,还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赵本山:一个葛优可怕,3个葛优就不可怕了。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现在是一个葛优三台戏。身后是三大导演华山论剑,身前是葛优过度消耗。而观众只会审美疲劳
  陈凯歌讲《赵氏孤儿》是颠覆是讲人性的。
  在我一个普通观众看来陈导又在银幕上讲着自己才听得懂的故事了。
  就如某人讲项羽就像那个时代的华盛顿。
  反正也不准备去接受“人性”的洗礼,罢了。

  -----------------------------
  请比对《史记》中《赵世家》和《晋世家》中关于赵氏故事的矛盾处。
  再麻烦回答:屠杀我赵氏,《赵世家》记载杀掉的有赵朔、赵同、赵括、赵婴,为什么在其他地方,记载着赵朔早已死,赵婴也已死,而赵同等在之后的岁月中还在为晋军冲锋陷阵?

  -----------------------------
  中国电影除了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什么都需要。
  最主要就是需要经费,和公平。
  我们的电影都是在极低的成本条件下拍摄的,但是在你和一些朋友看来,不是技术条件不足周期不足,而是不敬业,这个很成问题。
  公平,不说别的,说盗版。2010年开始,国内各电影公司开始严厉打击电视台盗版和网络盗版。稍一行动,正常收入立刻上升。这才开始。
  公平,是争回来的,不是骂回来的。

  因叙述人和语境的差异,历史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赵氏孤儿由《左传》的君臣争斗到《史记》的忠奸斗争
  当车轮滚过,一脸烟尘的路人
  指着远去的马车说:那其实是汽车
  我很无能但我同样也很害怕
  《赵氏孤儿》从陈导开拍就一直在关注,
  直到《南方周末》上看到陈导的解读。
  赵氏孤儿国恨家仇的正义之战解构为“因爱杀人”的自由选择。

}
 本文由深圳保利剧院演出资讯授权转发 


题材横贯中西、穿越古今——

为什么这个战国故事经久不衰?

穿越几千年、横跨几万里,

我们从那些久远的故事与人物中

读到了哪些人类的共性?

《赵氏孤儿》线上线下活动

本周日的《赵氏孤儿》专属表演工作坊

重现入坑曲目,赏析它优秀的音乐

点击上图了解《赵氏孤儿》表演体验工坊

无法出行线下活动的大家也不要着急

《赵氏孤儿》“艺享天开”直播活动! 

深圳保利剧院 x 深圳戏剧英语  

《赵氏孤儿》爱恨交织的壮丽画卷

记得提前预约 不要错过直播提醒哦

免费直播渠道视频号“深圳保利剧院演出资讯”

直播内容:介绍《赵氏孤儿》的演变史及时代背景;思考《赵氏孤儿》教会我们的“爱恨情仇”;探讨《赵氏孤儿》背后的“父亲角色”与“亲情定位”

《赵氏孤儿》,从《左传》《史记》记录的经典史实到四大经典元杂剧之一,再飘洋过海到18世纪的欧洲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作品,进入21世纪从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舞台,又经过中国现代戏剧人和音乐人的努力,搬上了中国音乐剧的舞台。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首演至今口碑爆棚。

本期“艺享天开”将带大家看看古今中外的创作者们是如何去解读剖析这部作品的?

赵氏孤儿的故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我们怎么去解读爱恨情仇?是恩怨?是生存?是权利?还是正义?

人生如戏,通过深度品味戏剧中的人与事、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传世经典的作品背后,有着许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人与事。人不是脸谱化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这将无疑是一趟无可比拟的思维破局之旅。

历史真相:屠岸贾不存在?

据《左传》记载,历史上并无屠岸贾这一人物,且赵氏孤儿的身世源于其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

这段被反复传唱的经典悲剧,在其忠奸对立的背后,实为一场政治斗争的历史。

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后续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编。

不过,无论是截然不同的历史真相,还是感人至深的悲剧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已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在不同文艺作品的表现下,使人们对古代的封建统治、忠心义胆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基于该故事的主调,国内外有了不少关于赵氏孤儿的文艺作品。

电影《赵氏孤儿》海报,图源网络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赵氏孤儿》把程婴交换赵氏孤儿的情节设计为一个偶然后的必然。

妻儿惨死燃起了程婴的复仇欲望,他带着赵氏孤儿投奔于屠岸贾,让赵孤认屠岸贾为干爹,待其长大后告诉他真相,赵氏孤儿最后亲手杀了屠岸贾。

电影《赵氏孤儿》剧照,图源网络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编排的舞剧的表演形式不同于电影那么直白,《赵氏孤儿》的舞剧更多凸显的是一种大义,但在为大义舍亲子的情节也能看到演员演绎出的内心挣扎。

舞剧《赵氏孤儿》剧照,图源网络

徐俊戏剧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聚集音乐剧“顶级配置”和影视“跨界联动”的演出阵容。

由著名戏剧导演徐俊,著名作曲家金培达、著名设计师张叔平等舞台艺术家携手倾力打造,郑棋元、徐均朔、何亮辰、朱梓溶等音乐剧唱将加盟,还有薛佳凝跨界出演。 

音乐剧《赵氏孤儿》剧照,点击上图查看更多

去年,深圳的观众们被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惊叹,也被全体创演人员激情碰撞出的艺术花火感动。

期待在2022年音乐剧《赵氏孤儿》与大家再次相聚!

与你相约这个经典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赵氏孤儿》的千年之变艺术分析

赵氏孤儿的千年之变艺术分析电影赵氏孤儿海报 2010年底,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上映,作为一部脱胎于元杂剧的改编作品,自然面临本身戏剧性的元素转换为影视元素的改变。本文试图对赵氏孤儿从戏剧到电影发生的不同与变化进行具体论述与分析。一、整体结构变化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除楔子外,前后一共分为五折。楔子主要起到交代前提的作用,而剧本正文的五折相当于将整个剧作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折程婴被庄姬公主托孤救出赵氏孤儿,韩厥自刎;第二折公孙杵臼出场,与程婴谋定掉包婴儿之际;第三折公孙杵臼死,屠岸贾终信赵氏孤儿已死。这三折是这出戏的前半部分,以程婴为主要人物,表现出众人搭救赵氏孤儿的过程。第四折赵氏孤儿已长大成人,程婴将一切原委告知于他;第五折赵氏孤儿成功复仇,重振赵家声望地位。从结构上来说,这部戏是由五小部分构成了两大部分,甚至可以简略概括为赵氏孤儿刚出生时和成人后两个时间段来划分。这种划分明显是受了戏剧舞台的场地和时间所限。电影的根本是剧本创作,而在电影剧本创作中,根据美国电影悉德-菲尔德的观点来看,主要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开端、中段和结尾。在这部赵氏孤儿中,显然也基本符合这样的结构设置。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里,阴谋、灭门、赵氏孤儿诞生并被托孤,交代出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的开端;其后将近半个小时,相当于戏剧中的前三折内容,主要表现出众人如何在屠岸贾的穷追不舍之下保住了赵氏孤儿;而这仅仅是电影结构中第二部分的一部分内容,在电影中,戏剧中没有表现的内容,即赵氏孤儿成长的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为第三部分结局的到来做好了必要的铺垫。这部电影的第三部分是最后的将近30分钟时间,赵氏孤儿终于复仇。二、语言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元杂剧冤抱冤赵氏孤儿来说,电影赵氏孤儿在人物语言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戏剧语言由于舞台表现的需要,和电影语言有比较大的差异,元杂剧中经常有许多面向观众的静止性叙述语言,如人物上场时的叙述交代。这种叙述性交代不是对白,因为并没有面向剧中人物;也不是独白,因为也不能单纯说是人物心理的表露,叙述性的语言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多有出现,有时是为了交代故事背景,有时是为了承前启后,甚至有时是为了跳脱于故事之外做出评论。这些语言的设置明显是出于戏剧舞台的局限性而对故事发展所作出的一种补充。而在电影艺术中,这种补充明显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赵氏孤儿的电影中,人物的语言不再有面对观众解释性的内容出现,而是完全发生在剧中人物之间,人物以自然的相互对话在相应的环境中制造矛盾、推进剧情。同时,戏剧性语言因为涉及到唱词,所以往往注意押韵、工整,语言整体偏重舞台化、去生活化。而与戏剧与观众构筑距离感不同,电影更重视的是对真实的再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基于这两点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语言与同名电影中的语言相差甚大。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语言更注重戏剧化,而电影中的语言则更注重口语化、生活化。三、表现手段发生了变化从元杂剧到电影,赵氏孤儿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手段的变化。这固然是因为从元朝到今天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表现手法的日趋多样所造成的变化,更是因为戏剧和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差别所造成的变化。例如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楔子中有这样的一句描述"赵盾出得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上得车来,不能前去。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在原戏剧中的仅仅两句话,在电影赵氏孤儿中却用了将近两分钟,计有将近60个镜头表现,其中全景、中景、近景甚至特写都有涉及,完整表现出了赵盾在马车上的慌乱表情,以及救出赵盾的人扛起马车时候的面部表情等。这种表现手法比单纯的在舞台上陈述更具有立体感和感染力,也正是电影艺术不同于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电影评论尹婷婷:赵氏孤儿的千年之变四、表现主题的变化如果说之前所说三点似乎在戏剧改编电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那么这第四点,关于赵氏孤儿从元杂剧到电影,主题所发生的变化却是这部作品所特有的改变之一。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以史记内容为蓝本进行创作,在这部戏里,真正的"赵氏孤儿"其实并不是主角,他的存在是他身边的人的因为"义"而不断奉献和牺牲的原因,正是因为他要存在下去,这种"义"才能够被突出和反复强调。换言之,程婴才是这部戏真正的主角。这种为了朋友的信任而两肋插刀,"义"字大过天的思想,与古人的一贯思想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的。但这种思想的体现,不仅仅有戏剧本身创作的需要,也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当时,宋朝汉人在军事上极度弱势,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欺压,直至沦陷亡国。国恨家仇,汉人又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愤怨之气聚集,报仇复国的血誓,接这部戏的样式存身。"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恰好成为汉族人民族情绪的绝好载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实现正义或慷慨赴死或忍辱负重,呈现酣畅淋漓的民族血性。【1】在今天,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不问原因的"义"已经不再是社会主流思想。于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在戏剧中毫无私心的程婴也有了私欲。他也会害怕,想逃避,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儿子,只是因为阴差阳错才令自己的儿子殒命,而赵氏孤儿活了下来。同样的,赵氏孤儿和屠岸贾在最后相对而立的时候,也有着他们的挣扎。陈凯歌试图以平淡温情化解原历史剧中浓烈的爱恨情仇,并使剧情显得更为合乎情理,满足了现代人的关照。他化解了程式化、脸谱化的人物特点,不表现程婴弃子的义薄云天,反而让他带着小老百姓的渺小自私,这避免了传统文言故事里忠义远高于亲情的人道主义陷阱,处处可见人性的自然投射,使历史故事不再具有大义凛然的遥远感,却符合了现代人对于"义"字的理解。【2】结语赵氏孤儿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元杂剧作品,在改编为电影作品后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本文仅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段、主题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在从戏剧到电影的一些变化进行论述。戏剧作为与电影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值得我们持续并深入的关注。参考文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氏孤儿主要讲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