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服上印的字怎么去除红色的舞蹈服上面有一个舞字这么去除掉?

    手与掌的称谓,区别于是否加强腕力来划分的。术语中一般称之为“手”的,大都肌肉松弛呈自然状态,而以“掌”命名的自杀式则须用腕力配合,相比之下肌肉紧绷一些。手势(除持各种兵器物件外)大致分为四种,即:手与掌的姿势;拳形;指法;水袖动作。

有人认为水袖动作与手势是两码事,乍一听似乎有理,细想想又其实不然。“手为势”中已然谈到“手”含有动作的意思,凡以手为主的有关动作或姿势,皆属于手势范畴,何况运用水袖则必须由手做出各种姿势,才能使袖子现出千姿百态来呢。程砚秋先生对运用水袖的经验,是把指、腕、肘的活动归纳为十个字,即:勾、挑、撑、冲、拨、扬、弹、甩、打、抖。通过这十个字的组合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水袖动作,对表达人物、语言、感情起着一定的功能作用,而这十个字也正是手的动作姿势。再简单的打个比方说,台上做个悄悄喊人出来的动作,为了不使在场诸人看见(假定性的),一面做“打臂弓”状,一面挥手作招呼势;如果有水袖时,则挥袖作招呼势,而挥袖之手,其姿势动作与前者一般不二。假若换为握拳头去挥袖,就表达不出喊人的意思,甚至产生误会。因此尽管水袖遮掩着,而手的姿势仍应照旧,不能随便更改。又如旦角“摔屁股坐子”时,必须双臂分开,扬起手来配合动作。没有水袖时,是亮出兰花手指,有水袖时,仍然要用兰花手指,所不同者,只是多了个撩袖、抛袖、落袖姿势(增加腕子用力的法儿),其他不变。由此看来手在无水袖时作势,是有目共睹的明显手势,手在有水袖时作势,则为隐于袖内的暗含手势。

(二)常用水袖介绍如下:

    舞台上之水袖,是在戏衣的袖口上缝一块白纺绸,约一尺二寸,女式戏衣的水袖要长到二尺二寸以上。历来虽有“长袖善舞”之说,但那是指衣袖而言,并不是像戏衣那样的袖外之袖——水袖。据说明代人的服装有“外衣袖短,内衣袖长”的特点,从袖口处可以看得见内衣的白袖子,而京戏之舞台上服装,都是民间艺人按照明代服装予以夸张美化,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于表演的变形艺术品,是与明代服装截然不同的戏曲服装。其水袖能表现人物之形态、气势和不同的心理动态,它已形成为京戏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水袖动作是由肩、臂、肘、腕、手、指来支配的,如果上三节的法儿运用的不好,水袖舞起来就不会美,因此要进行基本训练,先略举台上常用的“抖、投、撩、抛、扽、 搭、耍”七类水袖动作,仅供参考。

【抖袖】在练抖袖之前,先要掌握叠袖与管袖之法儿。因为水袖平时均须折叠于手腕之上,让人看上去整齐美观。男式水袖长约尺余,为两折;女士水袖较长,可作三折或四折。为出场时,当然有充分的时间把它整理完美,而在台上演出时,,就不能为叠水袖去占时间了,那样台下也不允许,看着你叠起来没结没完的就会喝倒彩。一般说,男式水袖比较容易掌握,但折叠时也得有法儿才行。折时以拇指往上一挑,借弹劲儿用腕子配合一颠,水袖便叠于腕上了。颠时腕力要活,不能拙劲儿晃胳臂,那样既颠不到位也不好看。女式水袖较长,不能像男式水袖那样练习折叠,只能是练习在急促情况下,手如何从水袖岔口伸出,以活腕子法儿将水袖搭于腕臂上。当然这只能要求动作迅速,而不能要求像折叠那样整齐了。除此之外,旦角还有个“半折袖”的运用方法,即:抓住水袖头的直缝(折叠线),将袖垂下,随即成为双幅之半段长的水袖(使水袖短了一半),接着做”撩袖“|或”捧袖“等动作,之后,在抖袖出去时,将折半之袖头放掉即可。练习抓水袖头要快而干净,抓的准确,乱抓则不美。

    当水袖折叠于腕臂上时,还要掌握管住水袖的法儿,不致使它滑落下来。管住水袖主要靠大拇指翘起来挡住水袖下滑,同时无名字在拳曲扣压水袖于手腕子处,以保万全。

    抖袖动作在舞台上随处可见。它具有四种含义,即:其一,角色出场时,整冠理髯,继之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掸去灰尘之意;其二,配合身段、念白,起“叫锣、叫唱”之作用;其三,做派和舞蹈中用它作装饰身段,或表示角色在某个关键处的情绪变化;其四,表示唱念终结或于转折时之交代作用。

   所谓抖袖,即将腕上之水袖经大腿前展放,向前方一甩,往后一带再甩抖出去。动作虽较简单,但各行都有不同的要求,加之名家运用水袖时,又有其独特风格,致使形成多种多样的抖法。另外,戏中人物亦常用其表达各种情绪,故抖法、名称亦不尽相同。除了单抖袖之外,还有双抖袖(即双手同时做抖袖动作),双抖袖轿单抖袖的情绪要加重些,带有气氛作用。若左右两手一先一后地抖袖,则为两抖袖,它用于表示心绪烦乱时为之,有时相反亦可以用其表达得意之神情,但要配合退步动作(退左步抖右袖,退右步抖左袖),小生在台上常用此举。

【小抖袖】此动作又叫掉袖,或称脱落袖。用于表现角色的身份稳重或配合角色申请状态时为之。如《失街亭》诸葛亮出场,右手执羽扇至九龙口处,左手脱落袖,然后提(弹)袖折于腕上,理髯,到台口打引子,显示出一派沉着稳重,深谋远虑的汉大丞相气度。如果用一般之抖袖,就会显得轻飘没有分量。又如:《二进宫》杨波接过太子后,心想加官进爵而“趁此机会生计巧”,便“哎呀”一声,右手便用脱落袖加倒步,配合脸上神情,装出一副“浑身上下似水浇,难以保朝”的样子。若用一般之抖袖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另外还可用其作为向场面“叫锣、叫唱”的交代。如台上角色整襟而坐时,偶有感触,略微一欠身,袖子往下一掉,随之向旁边略微一甩,便向场面交代为之开唱。因其动作不大,故称为小抖袖。

【大抖袖】此又叫后兜袖,用于表现人物气概不凡。当角色下场时,在转身的动作中顺势将袖极力向后甩(水袖甩到脊背处),继之再斜往前抖出(抖时要挺胸,显示傲慢气势)。花脸、武生用之较多。因其动作幅度大,故以“大”呼之。

【绕抖袖】顾名思义,绕抖即在抖袖之前加个绕袖的动作。绕抖时先将水袖往里一撩,涮手腕子上往下一放,绕个圈儿,再往后一带,继之抖出去。此动作一般用于表示角色对衣着之美的姿态。如《挑滑车》下书之牛皋;《甘露寺》听琴之张飞等,即有此动作。又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身着华丽宫装光彩夺目,因而醉眼朦胧地欣赏衣着之美,绕抖时要看袖子,再配合往后闪腰,向前探身等动作,以显示其醉态美。《昭君出塞》之王龙,虽为丑角也有表现丑中之美的动作,在“人是衣裳,马是鞍辔”的自我欣赏中,配合歪头开袖,弯腰伸足,一绕一抖,充分表达了当时人物的自得心情。

【投袖】投掷水袖是反映人物情绪的一种动作。诸如对人对事表示不满,或是拒绝、恼恨、斥责、以及紧张、惊愕、气厥等等,均可用不同的投袖动作表达之。投袖动作所表现之力感有含蓄与明星两种。含蓄的一放为“投”;明星有力的横投为“打”,直投则为“摔”。

角色在台上表演对人不满时,先圈臂收袖至胸部,继之横向往斜下里一投。投的较含蓄故为投袖。《群英会》鲁肃向周瑜指出蔡中蔡和是诈降时,周瑜恐泄露机密,便佯作不满之态轰鲁肃出帐,即用了个单投袖动作。一般说来,双投袖则力感强些。如到后面打黄盖时,周瑜对孔明不闻不问的态度十分恼火,但又不能过于暴露,故用了增加力感的双投袖。即下场亮相时口啣鹖翎,单腿独立,双袖往旁侧一投,疾下。另外,穿箭衣的戏中也有投马蹄袖之动作。如《连营寨》刘备扑火时,单腿蹦行,快下场时抱头往下一低,让过火彩“钓鱼儿”,再长身向火球除一看,感到“好险啊”,随即双手将马蹄袖往下一投,疾下,充分表现出刘备被大火烧得狼狈不堪状态。

【横投袖】明显有力的横向投出水袖,又叫“打袖”。如在台上念到“且慢”时,为了达到阻拦别人行动之目的,便将袖子随着话音用力朝对方胸部投去。动作明显有力,投的较高,带有粗武之气,故称为“打”。一般均为左袖向左打,右袖向右打。但也有为了表示不耐烦而向相反方向打去的。如一面说“去吧”,一面用右袖向左方(对方所在处)横向一打,同时配合向右一扭脸的动作。

【直投袖】用力往下直投亦为“摔袖”。如表示埋怨对方时吗,先瞪对方一眼,随着一声“岂有此理”的话音,举袖往下直投,俗称“一摔袖子”。《甘露寺》相亲一场戏里,孙权对乔国老表示极度不满,便一面说“你忒啰嗦了”,一面用力往下一摔袖子。这一动作把孙权的情绪全表达出来了。

有时为了表示着急、心虚、紧张、惊愕、害怕等状态,亦可用双手直投做“摔袖子”动作。如《四进士》之顾读,正为师爷带走赃银而徘徊时,差人来报“人犯到”,顾读顿时一惊,双手一齐往下直摔,显示出紧张气氛;《法门寺》之赵廉,被御前校尉押往大佛殿时,以双手摔袖加哆嗦的身段,表示其害怕心情;《黄鹤楼》之刘备,当听到周瑜以威逼口气催还荆州时,吓得双袖往前直摔,两只水袖桌上垂下,身往前探,显出吃惊的样子。双摔袖直投,亦可用于“气椅儿”或死前状态。如戏中角色做昏厥状(即气椅儿),双袖往下直投,随之气绝倒于椅上。又如《乌盆记》中刘世昌被药酒毒死时,唱“阴曹地府走一番”节奏“三倒步”,双手直投袖往下摔,仰身“僵尸”倒地。

【斜投袖】当手持物件怕人发觉而将水袖捂盖于上面时,便以斜投袖作为之。因其目的是捂盖遮掩,故亦称捂盖袖,如《四进士》宋世杰偷看田伦的求情书信时,万氏身后拍其肩膀,宋世杰连忙吹灯斜投袖捂盖书信;《御碑亭》王有道唱“写罢书信打手印”后,苍头来报“车辆到”,王有道忙斜投袖捂盖休书上面;《捉放曹》陈宫仗剑杀曹操,不料曹操忽然睡梦中翻身,吓得陈宫以剑柱地,斜投袖捂盖宝剑之上。以上由投袖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打、摔、捂盖”均为有目的的夸张动作。

【撩袖】撩袖动作亦变化繁多,较为复杂。有时用以表现人物情绪;有时用以表示所处环境;还有时作为装饰动作配合身段表演。其基本动作较为简单。如:抬臂以手之腕力将水袖先朝外一悠,顺着悠回来的劲儿乘势向上一撩,水袖便搭于手腕处。手要高于头部,手掌在袖内侧立,掌心斜朝上,位置于头部前方。此种姿势一般用于起“叫头”或向远处瞭望、呼唤时为之。

【双撩袖】双手同时将水袖撩起,用手表示拥抱或搀扶前之装饰动作。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在书房遇到煞神,因其精神恍惚便双袖撩起,两臂平伸左右,用“一挤两挤”动作扑过去;《打渔杀家》肖恩受刑回家,女儿开门见状忙去搀扶,肖恩亦作双撩袖,父女相扶进门。双撩袖也用于表示情绪激动,如“三声大笑”时,便以双撩袖配合语气神情。若左右两袖一先一后撩起,则为“两撩袖”,其作用与双撩袖同。

【单撩袖】除前面用于“叫头”、“瞭望”等撩袖外,还可以单撩袖当做扇子搧动。如《十五贯》况钟勘察尤葫芦家,感到空气污浊,时有尘土扬起,便以水袖搧之;《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和葛登云对话,见葛登云满口胡言,范便称其为“其臭而不可闻也”,一面说着一面搧动水袖,表示要赶走臭气的样子。

【小撩袖】其撩袖动作虽与前相同,但姿势低,动作较小,故以“小”呼之。如上船搭扶手;上楼扶栏杆,均以小撩袖为之。另外,旦角还有较为柔和的“小撩袖”,所撩之袖不是搭于腕处,而是使水袖垂于手掌外侧,撩起时动作较缓,好似将袖捧在手中似的,所以有人称其为“捧袖”。

【平撩袖】撩袖时,抬臂平伸袖落于腕上、圈小臂于胸前,手心朝上,水袖经掌心向外往下垂折,也叫做折袖。一般在表示惊讶、语塞时为之。

【反撩袖】水袖的撩法不是从里撩起,而是相反地从外撩。撩时将水袖先朝里一悠,再顺着往外回悠的劲儿一翻腕子举臂过顶,水袖经手背向后垂下。如遇下列情况则用此反撩袖动作:

表示遮雨:《乌盆记》行路一场,刘世昌唱“狂风大雨遮满天”,即作举臂翻掌“反撩袖”动作。

表示气厥:《二堂舍子》刘彦昌听说秦官保被打死时“哎呀”一声,一手反撩袖于项后,一手直垂袖哆嗦,继之投袖坐于椅上。

表示惊惧:《捉放曹》陈宫唱“吓得我三魂七魄茫”,便以此动作并配以哆嗦状态;《盗宗卷》张苍欲寻自尽时唱“这明亮亮的钢刀吓煞人”,一手指刀,一手做反撩袖于脑后,配合抬腿独立浑身颤抖姿势。

旦角表示惊惧时,大多为双手做反撩袖式。如《硃痕记》之赵锦堂;《法门寺》之宋巧娇;《坐楼杀惜》中阎惜娇被宋江揪住脖领时,亦有双手反撩袖之动作。

【反平撩袖】又称“反折袖”。水袖经手背折搭于腕上朝里垂下,抬臂不高,动作亦较柔和。反平撩袖之小臂可向外平伸作望远或看物姿势;亦可弯小臂圈于胸前做配合身段之装饰动作。因其举动文雅,故常见有书卷气的人物为之。

【反撩搭袖】此为左右两手先后做反撩袖,接着做绕抖袖动作,运用起来,举动圆顺连贯,表现出手舞足蹈姿态。一般用于表示无可奈何,或悔恨交加时为之。其动作为:先以右手作反撩袖(左手随之反撩袖),抬臂齐眉不过顶,使水袖不停的下滑到腰际(左袖亦随之下滑),当水袖垂于膝前时,涮腕子画圆圈,一绕一抖(此时左袖亦随之绕抖),抖袖时加上顿足动作,呈手舞足蹈之姿态。昆曲中常见此动作。

【双撩展翅袖】左右两只水袖同时往上一撩,两臂平伸分为左右,如同大鹏展翅一样,故称此撩袖动作为“展翅”。当用它阻挡别人视线,或阻拦别人行动时,称“一挡两挡”;用于被对方挤兑的无处躲藏时,称“一挤两挤”或“一扯两扯”。另外,旦角做滑跌动作或摔“屁股座子”时,亦用它起范儿,以显其姿势优美。  

【抛袖】抛袖动作是将水袖向上抛起,如表现落水后的挣扎情形,便用此抛袖。《临江驿》张天觉全家赴江州途中,遇大风覆船,全家落水,都用此抛袖动作表示挣扎于水急浪奔之中。

抛袖也可以作为装饰性动作。如《问樵闹府》里,范仲禹与樵夫分手,下场之前有段舞蹈动作,即:先抛起水袖往里“一盖两盖”,再抛袖往外“一盖两盖”,然后抬右腿时一抛右袖;再抬左腿抛左袖,连续重复一遍,接着耍水袖轰髯口,最后绕水袖抱拳亮势下。凡属大幅度的抛袖动作,均为表现人物心情极度紧张,动作失常之态,或神经受刺激,行动举止不正常。张天觉范仲禹俱是在此种情况下做抛袖身段的。

【小抛袖】台上挥动水袖之动作不大,故称小抛袖。《捉放曹》陈宫发觉曹操有杀吕伯奢之意,便站在曹操身后冲着吕伯奢挥动手臂,使水袖一抛一落,反复数次,示意吕伯奢逃避之。但水袖抛起的幅度不像前者那样大而明显,故亦称挥袖。

【扽袖】所谓扽袖是指用右手捏住左边之袖(水袖口、水袖角、袍袖角),捏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亦不相同。

【扽水袖口】左臂弯曲抬起,圈小臂于胸前,右手扽住左袖之水袖头儿(捏其袖口中线),左水袖的两边角垂折呈双幅,右手将其扽平,横袖于前即可。但横轴(被扽之水袖)之高低亦有其不同之作用。

横袖于胸前,低头打躬表示敬畏,如传统戏中之“报门、告进”等情节处为之。若再配以哆嗦,则表示下属见上司的惶恐状态。

横袖高过头顶,可做为蒙面出场的身段,到台口再放下水袖亮相。

横袖齐眉,与面庞拉开距离,可作为羞愧难当时的挡脸动作,以表示无地自容。

横袖呈于鼻眼之间,可作为哭啼时拭泪动作。

横袖于鼻下,可做为揖让、恭请、寒暄、招呼等动作(如再往下移动则为作揖打躬)。

横袖于胸前,可用于通名(自报家门),亦可作为配合唱念时之装饰动作。如昆曲《白蛇传》许仙在唱中赔情时,用手扽平水袖横于胸前,向右平行移动脚尖,目向左视;再平行向左移动,上右步翘足,目朝右视。如是反复三次,配合曲调节奏为之。又如《问樵闹府》范仲禹念到“啣在口内”四字时,用它配合白口便扽平水袖向前平行移动,做一收一送之动作(水袖送出时抬左腿,足向裆内;水袖收回时则腿往前伸,足向外。袖与腿之上下送收交错进行)

【扽水袖角】水袖角是指水袖口之拐角。因为旦角水袖长,若是扽水袖口的直线处,水袖一拉开呈双幅时,显得长而去窄很不美观,扽其拐角处,水袖拉开则为单幅,宽度也衬得过来。此种动作除用以遮挡羞脸外,还可用以亮出摊手姿势,配合请进、请坐等揖让身段。

【扽袍袖角】右手捏住左袍袖边之下拐角,左手水袖先往下一甩,随即以腕力向上一撩(右手扽紧袍袖角配合一兜),水袖平放于左臂上,继之做左臂高举(右手在下面扽袍袖角)遮面姿势。一般用于唱“点绛唇”、“粉蝶儿”等唢呐曲牌时为之。它和打臂弓一样起间隔作用,故所唱之唢呐词句,内容大多为第三者语言,或是交代角色的身份,或介绍角色的思想活动。另外有些披蟒扎靠的角色,不用左臂高举,只是把它置于胸前用于通报名姓,表示武气些。

【搭袖】以两只水袖分别搭于左右肩上,两手交叉做抱肩状,表示饥寒交迫的情形。如《豆汁记》之莫稽出场时;《状元谱》之陈大官出场时,均为此动作。

【斜搭袖】此种动作可配合身段表示相互问答的姿势。如《问樵闹府》范仲禹与樵夫问答时,双手交叉抱臂,两只水袖分搭于左右肩上。面向左方问答则抱臂移向右方(前肘低后肘高),以左足尖点地,亮斜抱臂势,相反之动作亦然。又:丑角所扮演之酒保、茶房、店小二等角色,面对主顾时亦时常用此身段。

【搭臂袖】此为旦角表示体态轻盈之姿势。如以左臂做平撩袖,伸臂向左侧前方,右手水袖同时向左臂一掷,袖即搭于左臂上。两只长水袖一同于左臂上向外侧垂下,显得自然、优美。

【耍水袖】所谓耍,是指台上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且耍弄水袖,大都为表达情绪制造气氛之夸张动作。台上常见之耍水袖有下列几种:

用此表示决心、意志坚定、或配合身段“吃锣“,加强节奏感。如将水袖一甩一带,顺势用手抓住水袖(或抓袍袖角),要抓的干净利索、瓷实带劲。如《追韩信》萧何唱“撩袍端带我把金殿上”一句,在“扎扎仓”锣经中右手抓袖,脚踢“下摆”,左手抓住袍角亮势。水袖(袍角)要抓的漂亮,底摆要抓的准,锣经也要吃的稳,以坚实有力的动作表示上殿保荐韩信的决心。

此动作为领台下之神,唤起观众之注目,属于造气氛的装饰性动作。如《四进士》宋世杰喊“冤枉”时,先撩右手水袖向左一望,再撩左手水袖朝右一看,接着双袖朝里一悠,趁其回势双手往外绞绕水袖(以腕子上的劲儿,绞袖如拧麻花),背手一亮势(配合甩髯抖动),大喊“冤枉——”,表达了宋世杰对顾读的反抗,亦加强了舞台气氛。

此纯属制造气氛的夸张动作。如《问樵闹府》范仲禹辞别樵夫之下场动作。在抛袖“一番两番”之后,紧接左右兜袖轰髯(即把两袖同时往怀里一兜,用袖子带动的风把髯口蓬起来,再分开两袖,髯口飘落下去,再兜再分……)。运用手腕子画圈儿的涮动劲儿,使水袖动作越来越快,让髯口飘于面前落不下来,最后以双手绞绕水袖做抱拳式。因为两袖的时兜时分,像蝴蝶的两只翅膀那样不停的鼓动着,所以叫它鼓动袖子。

使两只水袖耷拉下来,以左右两手交错地涮动腕子,带动水袖划圆圈儿,越来越快形成完美的舞蹈姿势。《失子惊疯》胡氏疯癫时,即有此涮袖动作。

以起云手的动作来耍水袖,耍时可用正(反)云手连续进行。要耍得圆顺越来越快。但必须掌握好长水袖的运行线,否则绕乱了就不好看了。

它是按照耍双刀花的耍法来耍水袖的。一般用于舞蹈身段,并配合走鹞子翻身来耍它。

总之,水袖动作是表现各种人物时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掌握了上三节之活动法则,运用水袖动作可以帮助演员表演各种人物之形态、气势、情绪等等,而且还关系着身段姿势是否优美的问题。因此前辈名家对于水袖的运用,都有其各自的研究,亦各占其妙。而无水袖之手势亦形状繁多,千变万化,诸如:扬鞭、抱笏、端带、撩袍、提甲、捧印、横刀、涮枪……,各种持物姿势,均由手、掌、拳、指、袖的基本动作变化而成,一时难以尽述。加之运用起来,师承法则不同,流派风格各异,非笔墨所及,故略。

但,凡属台上的东西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的,各种手势(水袖动作)亦不例外。开始是练习动作技巧,有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的戏来运用。虽然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但艺精于勤,终能身心裕如的。按照一般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模仿阶段——通过时间积累,达到熟练程度;二是运用、实践阶段——掌握技艺,逐渐灵活自如,达到精湛水准;三是身与技艺融为一体,进入化境阶段——即所谓“无法之法”,随心所欲,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 

台上脚步之形状千变万化,概括起来可分两种类型、一,行动之步形;二,静止之步形。上海著名武生路凌云先生对于台上之步形,曾归纳为十八个字,即:“登、趟、踩、曲、摆、撇、扣;匀、麟、错、垫、箭、剪、偷,站丁、行八”。其中“站丁、行八”是步形中最基本之要领。所谓站丁,是指台上站立时,要使脚下站成丁字步形,具体分为“正丁(前竖后横”、“斜丁(斜竖斜横)、远丁(横竖拉开距离)、反丁(前横后竖)”四个形式。根据角色身段之需要加以灵活运用。行八,则是行动时的八字步伐。以起霸来说,其抬腿、迈足,都有一定规格,不是随随便便地撇“八字脚”,因此要求:

脚步反丁起,踝骨奔磕膝;见弧拐出腿,远抬近落换腿伸出去。

第一句是指抬腿迈步时,要从反丁字步式起脚;第二句是指抬腿须抬得高,要求脚腕子接近另一腿的磕膝盖儿;第三句的弧拐二字,即大脚趾根部,当脚弧拐朝上时,便可往外迈腿了;第四句是说,抬腿迈步好像要迈得很远似的,故称“远抬”,其实看起来步子很大,但落足很近(落地时与另一足距离不太远),故称“近落”。一足落地后换另一足上步(使其脚后跟对着落地之足的脚弧拐),以脚掌点地,不要落实着了,就像伸出去一条腿一样。这便是对起霸之八字步伐(抬腿迈步)的要求。

舞台上之八字步伐,与生活中的“八字脚”走路不能等同而言。因为前者对于起步、抬腿、迈足、落足都具有一定的规格,不符合规格便不美观,艺人们则称其为“不是这里的事儿”,那么不起霸时腿还要照规矩去抬吗?要抬!但略低些,在靴底接近另足之脚面时,就可伸腿迈出了。因此,在开坯子时都要经过练习“走脚步”阶段,以便掌握其“提、蹲(cun)、踹、勾、撇、沉、迈、落(lao)”之八字要领。具体地说,提是提足跟,蹲是蹲底腿,踹、勾、撇是踹出腿时,要勾脚面,足朝外撇。沉、迈、落是前脚有稍微往回下沉之感时,再朝前迈出,落脚不能太远,远则上晃。这种走法,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八字步伐。

台上之八字步伐一般分为踱步式与连步式两种走法,踱步式为一足迈出另一足随之上前一步(一停),它用于元帅出场,表示庄重;员外出场,表示消闲。也可用作人物踱步沉思时之身段。连步式为一足迈出落地,同时另一足亦向前开始迈出(并无一停),两足交替进行,故称之为连步。除角色出场时有踱步外,一般台上行走均用此连步式步伐。以上台步是指生、净而言。丑角台步则另有其走法。如袍带丑,其步伐为蹲腿拿势儿,两臂前后摆动,稜角明显四面俱到,所以叫它方步,其他不穿袍带的丑角(如穿褶子、穿茶衣打腰包等角色),则脚步可随意变化,无明显规定。 

旦角(包括老旦)之台步亦分为两种。一为平行步;二为绞行步(即左足向右迈出,右足向左迈出,交错行进如锯齿形)。旦角步伐均较细致,节奏亦匀称,一般是走得快时迈步小;走得慢时迈步大些(但最大的步子,不过是前足之足跟,将将越过后足的足尖而已)。走动时两足微靠拢,不可太离开。老旦脚步要放大些,拄拐杖时,步子宽而小。腰部配以微曲,表示老态龙钟。

在花旦戏里有一种小跑步,它既不是圆场步,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跑步,而是一种有规则的小快步。跑得时候两足并拢前行,步子很小,每步不超过一二寸,但步速很快(两腿动作紧密)而身子却不见很快前进。它适于表现天真活泼,心情愉快的小姑娘角色。如《柜中缘》之刘玉莲;《铁弓缘》之陈秀英均有此小跑步。

另外,舞台上尚有一种退步动作,亦不同于平常。如起霸之拉开时后退即此。先将两臂做云手拉开状,继之左腿往后一别(抬起足跟),随即以厚底靴的前缘着地,慢慢落平,再退另一足,逐渐一步紧一步地后退,当云手拉开时,便支柱退步。

前面所讲的十八个字,除站丁、行八外,尚有前七字,后七字,是指不行变换之作用。前七个字即:登、趟、踩、曲、撇、扣,它是行动运转之步伐要领,也是起步、转身、变势等步伐形状。如“一扯两扯”高抬腿迈出时,用足跟一登,显得很精神,有力量;而低抬腿迈出时,则用足尖顺势一趟,显得卖派、边式,而又顺溜。踩、曲,是指迈步行进时,踩地要稳(先以足跟着地),腿略微曲(不能过于下蹲),是为曲中求直。摆、撇、扣,乃转身变势之步形。如向左跑圆场时则撇左足扣右足;往右跑圆场则撇右脚扣左足。当台上小转身、半转身时,往左则摆动左足扣右足,往右则摆右扣左。讲究:主宰于腰,发劲于胯,胯催膝,膝催足。这就是下三节之基本要领,也是跑圆场的法儿,脚底下有了法儿,跑起来才有力,既快又圆。(因为跑圆场之步速很快,故凡台上之快速步伐,均以圆场步呼之)

后七个字:匀、麟、错、垫、箭、剪、偷,是指台上身段中,有动有静的各种步形之作用。 

【匀】匀字含有移动的意思。如生活中二人并肩而立,若距离拉开大了,欲令其步子靠近些,便说“匀过一点儿来,别站的太远”;故台上通过脚下碾转移动步子,而又使之动作匀称自然,便称之为匀。因此台上之移步动作(无论是转身、变身、拧身、翻身)或碾足掌、或碾足跟,均属于匀(若连续“匀”步,双足尖方向一致,与麟形不同)。

【麟】它是一种呈鱼鳞形的匀步。虽同样为碾转脚步,但其碾的形式与匀不同。匀为“匀过一点来”,所以都是碾动一步或半步。而麟则不然,它是以双足连续碾动,其行进线呈鱼鳞状,姿势美观是一种难度性的匀步。其动作为:两足朝着横向移动呈正反八字形(碾左足掌同时碾右足跟;碾右足掌同时碾左足跟),不停地碾动行进。斜场式、圆场式均可。麟形步有飘然之感,故亦称云步,常用于驾云御风之仙子,乘船荡舟的佳人,舞动霓裳之歌姬等等。

【错】指两足交错行动之步形,包括蹉步、趋步、碎步、滑步、试步、倒步等步伐,内容很丰富:

(1)     斜蹉步,向左前方或右前方蹉步行进时,一足在前(腿微曲),廉颇蹉步请罪,表示心情激动时之台步;《战太平》花云拾刀自刎时,表示是壮烈殉国之台步,均为右斜蹉步。《阳平关》黄忠勒马提刀闯重围唱“越杀越勇精神好”的出场台步,为左斜蹉步。蹉步的作用是表达人物情绪激动,制造紧张气氛。

(2)    横蹉步,两腿略微弯曲,向左方或右方横向蹉步行进。如《战太平》中花云骂帐时一面揉肚子甩水发,一面走横蹉步,表示人物之怨恨而又恼怒的复杂情绪。

(3)     单腿倒蹉步,一腿抬起一腿直立(以足掌着地)后退,如同蹉步的节奏,紧而密地往后退行,故称单腿倒蹉步(亦名商羊步)常见台上用于勒马等动作。

(4)   前蹉步,往前蹉步多为表示得意之形态。一般用于判官、钟馗、周仓等角色,因其扮相均为紮肩、垫胸、突臀,前蹉步可使身段动作产生一种艺术美。

(5)    跪搓步,双膝跪地,绷脚面以膝盖交错挪动前行。一般用于形容老弱妇孺在悲愤、哀求、处境危急时之动作。如《硃痕记》之赵锦堂;《奇双会》哭监之李奇,均有此跪蹉步。作此跪蹉步时,两小腿须斜向行进之方向,才可双膝交错移行,否则移动艰难。还有单腿跪蹉步的走法。如《清官册》寇准跪谢八贤王时,便是用的单腿跪蹉步,其动作较之双腿跪蹉步速度快得多。

(6)    趋步,这是由后脚赶前脚的一种步伐。其动作是以右催左(趋向左前方),或以左催右(趋向右前方)。所谓趋,即后腿赶前腿的动作,换言之,是使后足趋势前足再进一步(有时翻跟头,也用此趋步助跳起份儿)。趋步是用于表示疲劳,年老腿脚不利索,心急而步履踉跄时为之。如《四进士》中宋世杰拉杨素贞击鼓鸣冤,为了表现年迈心急,在“水底鱼”圆场中即加趋步动作。

 (7)     碎步。这是旦角常用之步伐。两足并齐(距离三四寸左右),脚跟悬起,绷脚面以足之前掌着地,行进时两足掌交错移动,步子小儿快,紧而密。可向前行也可往后退行,或向左右移行亦可。多用于走“花梆子”。它是旦角用于表达喜悦心情的一种手段,并起着与蹉步同样的作用,故疾步行走、或勒马后退时亦为之。

(8)      滑步。行走中间,一足往前伸(身子趋势向好一仰作滑跌状),另一足同时往下一蹲腿,支撑身体不致倒下(滑跌时两臂自然配合衬托其势)。一般做此动作均用于圆场或下场时为之。可做一步一滑,也可两三步一滑。如《御碑亭》中孟月华在雨中行走,道路泥泞不时滑跌,即用此滑步。滑时注意姿势优美,不能像平常那样,一滑倒就摔个仰八叉,那就不美了。

(9)      试步。黑夜里行路试着步走,又叫摸黑儿。走时为:脚朝前迈身后仰(伸足时,以足尖着地划一弧线,再落足踩稳);换足上步做同样动作,两足轮番交错前进,同时两臂配合做摸索状。

(10)    倒步。此为左右脚交错倒步而行。右脚向左倒步(踏于左脚之左侧);左脚向右倒步(踏于右脚之右侧)。全身松弛,上身微向前冲,步子显得沉重,立定时上身还在摇晃,形容酒后之醉态,或用于表现受伤、头晕之踉跄脚步。又称醉步或踉跄步。

    【垫】垫即垫步,如一脚在另一脚之足尖前横踏一步(身体不移动)即为垫。另一足则借上纵之势,换步迈出亮势。运用时为:垫左步起右步;垫右步起左步。它是作为亮相前之铺垫动作,所以也是称为垫步的原因之一吧。

    【箭】为弓箭步之简称。前腿如弓曲后腿似箭直,此乃静止姿势。如作动势,则纵起向前跳跃,便成为舞蹈中的燕式跳了。

【剪】身段中做双腿交叉姿势变身亮相,其步形呈剪刀状,因而称之为剪。另外如左腿(在前)向右前方半蹲(呈反弓步形),右腿踏于左腿后方,向左方前伸(似反剪步)以足掌落地,呈回头望月之姿势。虽为反弓箭步但其双腿呈交叉状,故亦为剪。此势亦称大踏步。

【偷】除在开打和快速行动中的“该上一步上半步”之偷步外,旦角之别腿站立亦谓之“偷”。如左腿立稳,偷偷地将右腿别于身后(以足尖点地),其动作不大而又悄悄进行,故曰:偷。然“偷”亦含有偷闲、偷懒之意。旦角为之用以表达婀娜之姿态,亦称为小踏步。

除“匀、麟、错、垫、箭、剪、偷”外,尚有一些台上常用单腿、蹲腿之步形如下:

【商羊步】商羊原是一种独脚鸟,舞则将雨。《临海志》载:“独足,文身赤口,昼伏夜飞,或时昼出,群鸟噪之,唯食虫豸,不食稻粱,声如人啸,将雨而鸣,即孔子所谓一足之鸟商羊者也”。据传古代舞蹈中以一足作势者,均从商羊鼓舞之步演变而来。台上常用之商羊步分动、静两类。

1,  单腿倒蹉步。(前已涉及,从略)

2,  单腿蹦。即抬起右足(大腿抬平,膝部弯曲,小腿伸向左前方,足尖朝上亮出靴底,左腿直立(稍蹲),面朝前看,左腿向左方蹦跳而行(反之亦然)。《连营寨》刘备扑火时,即用此动作。

3,  单腿碾步。即一腿抬起,做时伸时曲之动作,另一腿直立,以足掌足跟交替碾动。或横向移行,或本地转身均可。

4,  朝天蹬三起三落。一脚扳起,足心朝上,另一腿直立,为一起。直立之腿下蹲,所扳之足朝前方伸直,为一落,继之再伸直下蹲之腿,所扳之足再朝上……反复三次,为三起三落。

5,  单腿飞脚。即打飞脚时,左足一直抬起不着地。

6,  跳铁门坎。右手捏住左脚尖,右足从其中的空隙处跳进跳出,反复为之。作相反动作时亦然。

1,  抬腿亮势:右腿抬起足尖朝上,腿微曲,伸向左方。右腿直立于地,配以左手反撩袖身段。《盗宗卷》张苍寻自尽时,即用此身段亮势。

2,  剁泥儿:跃起后以一足落地,作单腿独立势亮相。

3,  踹鸭儿:双臂平伸,一腿向前方踹出,同时身向后仰。亦称“射雁”

4,  探海儿:俯身往前探,右腿独立,左腿朝后上方抬起。又名“夜叉探海”。

   【其他步式】矮子步:双腿蹲下去,绷脚面足掌着地,脚跟悬起。两腿之间约有一拳距离,立腰,挺直上身,臀部不要坐于小腿上。走起来略微梗脖子帮助立腰提气。它用于表现武林人物蹑足潜踪的动作,也用于形容身材矮小之人,如武大郎、王英等角色。

打脚尖:先将两臂超前平伸,掌心朝下。下蹲之教轮番向掌心踢去,双足交替跳跃行进。如《辛安驿》中周凤英女扮男装时,即有此动作。

还有螃蟹步、十字步、马颠步、抬轿步、丑退步、龙形步等等,步形步式繁多,不再一一例举,谨此以供参考。

}

“你的爪子这么坚硬。”灰衣少年偶然一滞住,他发现自己好像除了境界之外,哪一个方面都被龙辰给比了下去。夏天也是没有任何的废话,急忙跑了过去,阻止了她们的修炼,可很快,夏天的脸色就彻底的变了:“她们自己虽然没有修炼了,但她们的身体居然在自我修炼,虽然这样速度会慢一些,但以她们现在的天赋,恐怕还是很快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色舞蹈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