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头说童年往事一旦想起便历历如绘,结尾再次提及童年旧色有什么作用?

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走进小说,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以下是关于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考点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

(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

(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

(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

(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有的同学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总爱丢分,不是他们分析的不对,往往丢分是因为人物形象分析得不够丰富、饱满、全面。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 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② 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③ 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④ 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

⑤ 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答案组织模式:(常用3种)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例1:(2018年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例2:(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例:(《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例1:(2011全国新课标卷)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例2:(十月月考)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癞子脑壳的形象特点。(6分)

答:①对生活有计划,办事干净利落;②勤劳乐观,不张扬,不斤斤计较,敢于改变现状;③顺从政府指令,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合理利益。

(二) 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类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例1:(《想起母亲》)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例2:(《铁公鸡施粥》)

“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6分)

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担心,认为父亲心狠。其作用有:①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指向人物)②丰富了情节、内容。使小说在情节方面不显得单一,在内容方面更趋饱满。(指向情节、内容)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题目的命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形象作用”题:

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例如(《想起母亲》里的老太婆)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例如(《铁公鸡施粥》里的小儿子)

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具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例:小说中的“渡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渡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代表着一种衰败落后但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是旧思想、旧传统、旧事物的象征。对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④景象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突出季节特征;渲染烘托氛围,为情节的展开铺设合理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主题性质,为主题解读提供背景途径。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答: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 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如何区分?

答: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鸟虫鱼等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分为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社会背景

(2)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3)烘托人物...性格、...心情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结构上,为……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既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又有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作用。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目标:(1)掌握小说标题的双重含义。

(2)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

1.小说的双重含义如何把握?

答: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说小说标题字面上的意思,深层含义是指标题的“潜台词”,根据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主题进行分析。

1. 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学生答:包括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7)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运用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某道理,意蕴丰富

目标:掌握小说词句赏析的答题技巧

词句的赏析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词性的角度赏析

(4)从精彩动词、形容词的角度赏析

二、词句赏析的答题模板

词句赏析类型题如何作答?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一、开头的类型及作用(以下都是答题套路,答题时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一)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明主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设疑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三)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四)直切式开头: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二、中间情节的作用(以下都是答题套路,答题时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以下都是答题套路,答题时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① 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 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此,答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角度考虑。

1、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4、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情节作用题答题“2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4角度+1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段落)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角度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4要素+1读者”模式。答题时,可将这5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情节)和内容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个层面条理作答。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

1、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四角度: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开头:①给全篇定下叙述或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描写中: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地位,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

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或形象;前后照应。

结尾:深化主旨;照应开头;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1、社会环境作用分析5角度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

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气氛

人物出场前:引导人物出场,暗示人物身份或相应关系

人物描写中: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中: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作为背景:揭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说,正确把握人物(物象)的品格品行是解答形象类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考点有3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概况或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身份(社会地位)(2019·江苏)小说中的“表姐”是一个捧着金饭碗的城市劳动者。(《表妹》

地位(家庭环境)(2015·浙江)捡烂纸的老头,社会最底层人。(《捡烂纸的老头》)

经历(人生阅历)(2019·全国

}

《核舟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1、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2、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书课题:核舟记。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①学生自学后,指名试答。

  ②师:激励、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篆()、狭()。

  ②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③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学生观后后,指名试答。

  ③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字词把握通假字。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③师:激励、点评、补充。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证书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③师:激励、点评、补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①学生自学课文后,指名试答。

  ②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播放课件:

  ①学生学习课文后,指名试答。

  ②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9)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10)语言赏析。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本节教学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施三维对话,让学生自主地读,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评价恰到好处,再跟定的同时,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把评价与课文的情景预警联系在一起。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差异,对课文的印象,对重点词句的把握、想法不尽相同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生、师生在互相欣赏,互相真诚倾听中学习、发展。

  总结反思:《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2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贻(yí)

  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

  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

  诎(qū)椎髻(zhuījì)楫(jí)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

  ④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头,右端,名词)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词:奇巧。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顺序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①空间顺序:中——头——尾——背。②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步骤四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一是用料体积极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态毕备。课文原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交流点拨】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

  4、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交流点拨】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象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

  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交流点拨】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头坐三人。横卧一楫。为字共三十有四。苏黄共阅一手卷。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量词的翻译并解释上面句中数量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①省略的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核舟记船身中间: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头:佛印(右)——苏(中)——黄(左)船尾:一人仰面,一个听茶声船背:顶部——题名(十四字)——篆章(四字)

  《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3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 罔、贻、轩敞???篷等;②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⑴ 核舟大小如何?

  ⑵ 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⑶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⑷ 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⑸ 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⑹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⑴: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⑵: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⑴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⑵ 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⑶ 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⑷ 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⑸ 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⑹ 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⑴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⑵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⑶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⑷ 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⑴ 长约八分有奇。⑵ 左右各四,共八扇。⑶ 船头坐三人。⑷ 共阅一手卷。⑸ 横卧一揖。⑹ 倚一衡木。⑺ 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4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运用朗读、体悟、赏析的手段进行教学。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介绍事物,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设想: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习课文内容;抓住雕刻技艺的“奇巧”来设计本堂课,突破重点难点,培养语感。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不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解说:探究是为了发现,需要方法,但更需要积极的态度。)

  (解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要在必要时点拨引导。)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三个人,船尾画两个人,船头三人中,中间一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左边一个人和中间的人在共同阅读一幅手卷……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个人物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朝人魏学伊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己会找到答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5

  《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11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选择文言词语中意义变化较大、用法也比较复杂的常用词语,作为积累的重点,并附上例句。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课下注释初步读懂课文。同时,我的教学班级的学生约五分之三来自农村家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阅读视野较窄,阅读能力中等偏下,积累不丰富,语文平均成绩75分上下,低于年级平均成绩5分左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核舟记》的教学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又要体现部编本教材对自读课文的要求,还要根据学情进行有效教学。

  ①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

  ②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①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③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与生动相融合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①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

  ②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①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

  ②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与生动相融合的特点。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研究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本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导,以及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资料链接等内容,参考语文八年级下册《绩优学案》,细读课文,收集微雕、核雕图片、朗读录音等,制作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明朝的手艺人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物、人、文、景,构思精巧,形象逼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的作者就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细致地再现王叔远的一件核舟微雕的形象,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二)课堂预习,培养自学

  1、学生自读《绩优学案》的“预习梳理”。

  要求:了解作家作品、背景材料和课文主题;识记重点字音。

  2、学生思考、讨论:《核舟记》的“记”是什么?《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记”与《核舟记》的“记”有何不同?

  ①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地景物,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艘“核舟”,是一件工艺品,目的是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和高超技艺,属说明类性质的记叙。

  ②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严谨的说明性语言,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所以,同为“记”,它们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3、学生齐读《绩优学案》的“基础知识梳理”。

  要求: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4、教师补充《绩优学案》的“基础知识梳理”中“一词多义”没标明的词性,“词类活用”中的“多髯”的用法,“特殊句式”中的“核舟一”的句式特点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

  要求:标注生难字的拼音,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节奏等。

  朗读节奏提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轩敞者/为舱”,“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等。

  (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解释各段中课文注释未注解的重点词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能以径寸之木(以)(的)以至鸟兽(以至)

  罔不因势象形(姿势)(形状)各具情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我)盖大苏泛赤壁云(表推测)

  高可二黍许(大约)(表约数)中轩敞者为舱(是)

  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指船舱)启窗而视(打开)

  雕栏相望焉(表陈述语气,不译)闭之(指窗户)

  石青糁之(用石青)(指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的胡须)(是)

  苏、黄共阅一手卷(看)东坡右手执卷端(拿)

  左手抚鲁直背(扶着)东坡现右足(露出)

  各微侧(略微)(侧着)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袒胸露乳(敞胸露怀)矫首昂视(头)

  诎右臂支船(支撑)而竖其左膝(他的)

  左臂挂念珠倚之(挨着)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居右者椎髻仰面(位于)左手倚一衡木(靠着)

  右手攀右趾(扳着)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睛)(神色)

  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那只船)则题名其上(就)

  钩画了了(笔画)其色墨(它的)

  通计一舟(总计)为人五(雕刻)

  对联、题名并篆文(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2、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①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②翻译时要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③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师生共同解答。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五)研读课文,品析写法

  要求:学生组成4人小组,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品析文章写法。

  1、第3段的船头部分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试做分析。

  第3段写船头的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手中画卷的美好境界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衬托了苏、黄二人的神情,使画面不显得单调。

  2、第4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两个舟子的形象?

  第4段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两个舟子的形象。他们一左一右,一动一静,一个“若啸呼状”,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十分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船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3、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①总结全文,计算了整个核舟所刻的人物、窗户、箬篷、器物、文字的数量。②照应开头,“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③点明中心,以“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的技艺的赞叹。

  (六)探究文体,把握特征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要求: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绩优学案》中“结构图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字。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试结合下列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要求:学生组成4人小组,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品味下列语句。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两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严密,很有分寸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七)教师小结,归纳提高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杰作,作者用寥寥数语,便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语言简洁、严密、生动,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如此。

  (八)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随堂完成教学环节(四)中解释各段的重点词语。

  2、随堂完成教学环节(五)中研讨的3个问题。

  第1、2题学生随堂作业示例:

  3、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说明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

高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汇总

一、做题要求:明确此类阅读题的考查目的

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找出选项和原文表达意思的不同,而不是采用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不同。

1先浏览出处或标题,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或中心论点

(一)偷换换念:就是替代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重点关注:

A表数量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十分,等)

d表率高低的词语(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e混时时态(未然与已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F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三)强加关系:即选项前后两句话在原文中没有选项说的关系(如因果条件、目的,递进等),却强行说有关系

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观点或没涉及到的领域

注意:和原文用语、句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或者是由原文推论出来的选项都是正

(五)绝对化的语句可能③是错误选项,如“一定”、“必、“只要,就”。

1问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文怎么展开的?给文章分层,概括层意,

①先论述一一②再一接着一④最后一一一

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登

3. 材料的论证特点:

①答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并列、递进

②运用的论证方法:列举说明

④语言特点:严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等。

4、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

①答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并列、递进

②答段与段的衔接是否用了关联词

③句子中是否有表限定的修饰语

格式为“……是……”或“……叫……”要求:

1、下定义的句子一定是单句。

2、下定义的句子不能是否定句、比喻句。

(1)明确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

(2)确定属概念(包容种概念的概念)。

(3)找出种差特性(种概念所独有的若干特点)。

(4)调整种差顺序(按修饰或限制的逻辑顺序)。

(5)按常用模式表述: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属概念。

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

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4.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4.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结尾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而止,回味深长。

标题:主题;虚实;双关;线索

2.引用(穿插性材料)作用

印证……的观点(表现……的内容);与……形成对比或衬托(正衬、反衬);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文学色彩;多角度丰富文章内容。

内容上:主要看这句(段)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意图等。

结构上:引起下文,过渡,铺垫,照应,点明(或深化)主旨,总结等。

4.文章的三种结构层次

相承:承接+递进(叙事——议论或抒情,写景——议论或抒情)

相并:并列+对照(并列式、对比式)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主次(详略得当)

取材作用:凸显主题,拓展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小见大;线索

安排材料:按时间顺序;按观察点的变换;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按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为行文线索;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二、概括段(层)意、主题

题目解读法;分析首尾法;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联系背景法

概括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的思想感情(赞美或批判……)

语境含义:在句中的临时意义,玩玩指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

深层含义:句外意义,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反语、双关、婉曲)

分析修辞:还原为没有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比喻句找相似性,比拟句找形象性,借代句找相关性。

文本主旨(段意、情感)、上下文、结构层次

步骤:思想性(句子含义)——艺术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格式:①这句(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②表达了……的内容,达到了的作用(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用)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1)记叙:记叙详略、记叙人称、记叙方法

①详略:详写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

②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有时起到拟人化作用;指责的语气,面对面的质问

第三人称: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方法:①修辞角度②写景角度: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③调动视、听、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④表现手法:三结合:动静结合⑤正侧面结合⑥虚实结合⑦方位变换(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定景换点⑧远近、高低、内外、点面结合⑨选取……的代表性事物来描写⑩细节描写、白描

作用:①交待时间、季节、地点等,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②表现景物的特点,渲染的环境氛围,奠定的感情基调;③暗示社会环境;④揭示(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⑤暗示作品主题。以上为景物描写内容方面的作用;⑥推动情节发展;⑦为下文写……作铺垫。以上为景物描写结构上的作用。

①概括景物特点(注意文中形容词);②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③景物描写的作用(内容+结构)

答题模式:特点+手法+角度+作用

①正面描写:语言、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③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⑤白描:使文章语言朴实,平中见奇,真实感人

(3)议论: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

(4)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2.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修辞手法是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分析修辞时一定要与品析、揣摩语言相结合

鉴赏语言角度:①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②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③辞格的选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④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针对新高考两个文本的题型

一道题是分析文本二的文体特点的,答案一般都在文本二中,注意总结归纳

另一道题是用文本二的观点分析评价文本一,一定要注意不仅要概括细节还要引用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文本二的特点。

1. 先做第三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以时间、地点、官名、除主人公以外的人名为关键词在文章中找到选项的位置,一一对照,一般选项都是按行文顺序,错误选项一般都为细节之处,要仔细比对。

2. 断句题要仔细对比,然后两两分组,古汉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动词或形容词,再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注意利用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来判断。

3. 文常知识题要用排除法,将自己能确定的先排除掉,然后剩余的选项带入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最终选出错误选项。

4. 翻译题:要逐字扩词,然后再把词语连接成语义通顺的句子。人名、地名、官职以及古今同义的词不用翻译正常抄写下来,如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建议直接抄写,不随意翻译。

5. 对于新高考新增加的关于文言文的问答题,要先读懂题目,然后去文章当中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到文言文相应的答案,然后根据答案,分成三个采分点整体成现代汉语进行作答,此处翻译不要直译,意译即可。

1. 通读古诗,通过诗名、诗人、诗歌内容以及注释大体了解古诗内容和诗歌的题材。

2. 选择题:通常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先用排除法排掉能分析出来的正确选项,基本不正确的选项都是落在细微之处,一定对于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问题认真审读,一般都是这样的内容为错误选项。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

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刻画的某个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①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②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③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

(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a、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b、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c、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③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设问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简要赏析。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①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

②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

③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设问方式:(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②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③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④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从而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1)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意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1)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

(2)学会知人论世。(注意注释)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1)诗人对××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体味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词语辨析选择题:首先找到一组语义差异较大的词,带入语境进行辨析,通过这种方法排除掉两个选项,然后再选择有语义差异的两个词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最终选项。小提示:如果四个选项中,出现有三个选项中词语一样,一个选项不一样时,一般情况可以直接排除掉这个不同的选项。

2.语意连贯题:有可能出现选择题有可能出现主观题

a通读文段,把握观点与层次

语句补空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要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b.因文推导,注意逻辑与形式

结合文意,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c.写后检查,保证连贯与简洁

补写后要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力求补写的内容连贯、

4. 比喻句的相似性:

a. 文中将....比作.....,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b. ...比作...,相似点是....(相似点可以是形似或者神似)

d. 表现了.....(事物).....(特点)+作者情感

5. 整散句和长短句优点:

如果有修辞方法,要先把修辞方法的优势写上

长句特点:表意严格、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特点: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整句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

散句特点: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

拟定一句话新闻模式: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拟定新闻标题:人物(对象)+事件(谁+怎么了)

拟新闻导语模式: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结果

拟写一句话新闻:A、眼前时间 人物+事件+ 时间(或+原因) B、未来时间 人物+事件+原因(或+时间)

7. 提取关键词: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

8. 图文转换:(徽章类转写)

a. 先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再寻找徽标的构图元素(线条、文字、图形、颜色、大小、位置等)

b. 解读徽标中间每个构图要素所蕴含的具体意义

c.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徽章的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跟现实中的组织、行业、机构的活动、会议等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联想

中国精神、脱贫致富、青年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传统文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童年往事4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