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物质是幸福追求的基础,物质丰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然而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质占有,单纯的物质主义幸福观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费社会中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判断。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维度就如何摆脱物化逻辑,超越物质主义,在进一步实现物质丰裕的奋斗中实现精神的富足进行阐述,希望能引发学界进一步探讨。

    与近代政治哲学家对幸福的理解不同,马克思认为一定时代的幸福观念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虽然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丰裕的基础,但却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遭遇劳动异化,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物质主义泥淖。因此,只有变革阻碍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幸福是在实现社会进步的劳动中创造的,从而摆脱物化逻辑,超越物质主义,才能在进一步实现物质丰裕的奋斗中实现精神的富足。

马克思对幸福和“幸福时代”的理解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就深入思考过如何实现人生幸福的问题。他在高中毕业作文中这样写道:“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在马克思看来,幸福不应当是纯粹满足私利的主观感受,那不过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真正的幸福在于“为人类而工作”,在努力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的事业中塑造自己壮丽的人生。

    在同一时期,马克思还思考了何谓“幸福时代”,这体现在他的中学拉丁语作文中:“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私而成为幸福时代”,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秀品质受到损害或者完全衰落了,而贪婪、奢侈和放纵无度之风却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能称为幸福时代”。在这个意义上,幸福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精神高度,它基于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进取的态度、优秀的品质和纯朴的时代风尚。陷入贪婪、奢侈和放纵无度的泥淖,是远离美好生活的物化放逐,是文化迷失和价值虚无的表现,意味着人生的沉沦,只能走向幸福的反面。

    马克思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自己年少时的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这种高尚的幸福。在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20个问题中,有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幸福,马克思的回答非常明确:“对幸福的理解——斗争;对不幸的理解——屈服。”为了使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以努力实现人的解放的方式斗争,这种斗争具有深远的本体论意义。正如他在博士论文中强调的,必须打破必然性的束缚,摆脱所谓命运的安排,实现“脱离定在的幸福”。只有在斗争中实际地批判现实世界,确立自我实现的物质和精神支点,才能在解放中获得心灵和意志的自由。

    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必须使人们在劳动中摆脱与其相对抗的异己的力量,在作为人的需要的劳动中涌现幸福的源泉。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幸福是人们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的过程。但资本逻辑使工人在劳动的异化中与幸福渐行渐远,当劳动成为一种被剥夺剩余价值的谋生手段,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背离,在资本主义流水线上的他们陷入危机重重的“摩登时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因而,必须扬弃劳动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使人们在自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不是空中楼阁,实现幸福需要丰裕的物质基础,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展开的前提。但幸福不是物质丰裕的自然结果,单纯对财富的追逐可能跌入资本拜物教的渊薮,在物欲放纵中迷失自我。因而,马克思强调在消除造成劳动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走出资本拜物教的苑囿,使人们的生活不为物役。为此,必须批判物化逻辑,超越物质主义,避免沉迷于物欲的精神危机,实现“总体的人”的幸福。

批判物化逻辑与超越物质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人们大规模使用机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发展是物质丰裕的基础,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感官愉悦的水平逐步提高。但幸福并未随之而至,人们在物化生活中遭遇了“幸福悖论”,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财富积累与幸福增加并不正相关。相反,在物质主义束缚中成为单向度的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常见的人生境遇。对此,马克思进行了彻底地批判:

    首先,马克思认为“主体的物化”处于生产实践中,是对象化和异化的交汇点。物化折射了现代性的力量,是主体在劳动实践中确认感性存在的方式,是以对象化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物化实现了因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社会财富总量,使物质生活普遍匮乏的境况基本消失。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劳动分工推动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因此高度肯定现代文明的价值,因物质丰裕而彰显的主体性本身便意味着一种解放。应当以历史的辩证的视角把握物化与现代社会的劳动实践过程,这种对象化实践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普遍交往的基础。

    随之而来的是,前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根本改变,物的关系代替了原有的等级秩序,开始体现世俗的神圣性,对金钱的积累成为资本逻辑的最大光圈。人们的道德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对财富的追求成为幸福生活的目的,贪婪和悭吝成为货币崇拜的自然结果。长此以往,资本拜物教从生产领域蔓延到全部生活领域,物化逻辑成为生活世界的硬核,必然造成人们严峻的精神危机,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而同步提升。

    如同现代商业近乎具有同一性的经营模式,幸福成为一种可被量化的指标体系,人们精神追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都要以量化模式确认。如此,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与自己实际需要的差距就越大,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对何为幸福之类的问题感到茫然。当人们追逐财富的活动成为一种机能,周而复始且逐渐加速的活动使人们遭遇不堪忍受的压力,在物欲漩涡中不能自拔,异化便伴随资本逻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走出物化逻辑的笼罩,在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其次,马克思分析了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物化状态,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形式的奥秘。整个世界历史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但当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其本身的社会性质被反映为物的社会属性,生产者之间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被转换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作为物的关系的劳动关系被固定在商品结构中,以一种虚幻的形式失真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是以物的形式来体现的。在由物化逻辑支配的生活世界,这种颠倒的虚幻形式竟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虚幻形式的吊诡之处在于,人被降格为物欲的生命,精神和尊严为物所支配。当资本拜物教大行其道,财产这个无精神内容的要素为人们所崇拜。随着货币形而上学成为现代性的常识,货币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尺度,成为决定社会风尚的普照光。这种同一性的评价模式以物的拥有程度为标准,衡量人们是否幸福,成为一种流行的思路。这种光怪陆离的情形实乃一种无意识的现代“抽象”,发挥现实作用的是与人的依赖关系相对立的物的依赖关系,其实际结果是资本增殖的最大化。

    当资本在货币形而上学中获得主体性身份,剩余价值的创造便成为生产的重要环节,本来陶冶事物的劳动被作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在资本逻辑的笼罩下,劳动力的增长没有使工人致富,而使资本获得了支配社会的权力。剥夺剩余价值的资本活动被赋予了正当性,这就是货币形而上学的魅影:他以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代替了幸福生活的本来目的,使人与人之间几乎只剩下了“现金交易”中的利益关系。

    最后,以马克思哲学审视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应倡导人们摆脱异化的精神状态,超越物质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现代物质文明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刺激了人们的感官需求,这种需求日益超过合理性限度。由此逐渐形成一个以物化逻辑为内核的循环,使人们跌入物质主义陷阱。看似强大的物质主义文化实际上矮化了人的生活本质,使人们在沉溺于财富占有、物欲膨胀的生活中忘记了自我实现、共同归属等进一步的生命需要。

    其实,当温饱问题不再为人们所忧虑,进而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世上很多东西是金钱无法购买的,这些无价的东西是实现幸福的精神要素。正是因为在追逐享乐主义的物欲漩涡中感到生命的虚无,缺乏持久而内在的价值追求,很多现代人遭遇严重的精神危机。马克思指出:“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这种对物质主义的过度迷恋实际上意味着沉沦。为此,必须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避免物质丰裕境况下的精神匮乏,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我们时代的幸福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要在创造更加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塑造高品质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中实现自我完善,在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幸福,在联合起来的劳动实践中迈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

内容摘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简介:谢守成,张淼,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怎样获得幸福及如何奋斗等一系列问题。其基本内涵为:幸福是社会劳动与主体享受的统一,是物质丰富和精神发展的统一,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它详细阐述了奋斗与幸福的内在关联,即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和实现途径,而幸福是奋斗的主要目的。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 键 词: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辩证关系;价值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7)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幸福的实质及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多次发表讲话。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即个人幸福来源于自身奋斗,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个人只有在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包含着奋斗和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表达形式,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幸福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产生的,它存在于奋斗之中。人们通过奋斗可以逐渐摆脱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此外,幸福的获得,既要有奋斗实践创造的物质丰裕,也要有精神发展带来的主观满足。同时,个人只有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才能将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幸福。只有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同向同行、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幸福是社会劳动与主体享受的统一

  人们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才能体味真正的幸福。不经过奋斗的索取和贪图享受的“幸福”都是异化的幸福观,是完全不可取的。幸福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要通过不懈奋斗去努力获得。社会劳动作为奋斗的表现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幸福的源头活水。幸福离不开现实的主体,也离不开社会劳动。主体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主体的生理需要;主体还要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创造精神财富,以供精神享受。换句话说,主体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物质消费资料和精神消费资料,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体味到精神的幸福。这种精神快乐又会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增强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参与新一轮的社会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就是在循环往复的劳动中,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拥有更多的精神养料,获得更长久的幸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幸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上天的恩赐。

  (二)幸福是物质丰富和精神发展的统一

  奋斗实践创造物质幸福,精神发展助推精神幸福,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出现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禁欲主义幸福观两种流派。它们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都是片面的、狭隘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生当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纯粹感官的刺激和满足。这种幸福观是极端片面的、自私的,没有精神引领的幸福,是短暂的、浅薄的。而禁欲主义幸福观则与享乐主义幸福观刚好相反,它主张禁欲,克制物质的享受,片面追求精神的满足,发展成精神的完人,物质的矮子。这种幸福观有违人的本性,灭人欲,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合理的。习近平奋斗幸福观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这句话揭示了物质资料的满足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离开了由奋斗实践创造的物质,精神幸福将失去根基,人的幸福将变得残缺不全。人在奋斗实践中生产的物质财富,奠定了精神生活的基础。同时,精神的发展也会影响物质生活。因为,精神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它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调动人们奋斗的积极性,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反,就会起阻碍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也是奋斗实践和精神发展的统一。具体而言,人们的奋斗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了初步的生理需要,生成物质层面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基础性的、简单的,就像人饿的时候能吃饱饭就感到幸福,冷的时候能有衣服穿就会产生幸福感。由此可见,物质层面的幸福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也是最简单的快乐。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物质财富积累较快,绝大部分人都拥有必需的物质资料,并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渴望过上幸福愉悦的美好生活。这种幸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它建立在精神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只有人们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精神得到充分地发展,人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三)幸福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早在学生时代就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3]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4]个体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幸福努力工作,才能完善自身,进而获得更大的幸福。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所指的幸福,不是单个人的、自私的、微弱的幸福,而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人民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前提,个体幸福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都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如果在战火纷飞的国家,人们流离失所,人民幸福得不到实现,个体幸福也无从谈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5]在新时代,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的快速发展,才使人民幸福得以实现。而彰显人民幸福,将为个体幸福的实现创造条件。当然,个体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的前提下,要大力支持个体幸福的实现,它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只有为个人追求幸福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个人提升幸福感,才能调动个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个人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将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成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内涵,为我们指明了追求幸福的方向。

  (四)幸福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幸福不同于快乐,它是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证而获取的愉悦体验。它既依赖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客观条件,也有赖于个体发展所形成的主观认知。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发展为个体搭建更高的平台。只有两者保持一致、相互促进,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个体发展主要是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人们腰包鼓起来了,脑袋充实了,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赋予人民幸福以新的时代内涵,加深了幸福的厚度。个体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自我、顽强拼搏,推动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正是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幸福得以感知和分享,从而拓宽了幸福的广度。

  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内在包含着系统性的结构,体现了奋斗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把握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本质联系,是理解这一观念的前提。奋斗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积极进取的实践形式,其价值归宿是获得幸福。而幸福是人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和情感认同,它不能须臾离开奋斗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只有在奋斗中,才能收获幸福,实现美好生活。

  (一)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奋斗构成了幸福的实践基础,使幸福由可能变成现实。在这里,实践是联系奋斗和幸福的纽带。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实践是奋斗和幸福的联结点,通过奋斗的实践,可以使幸福从抽象的遐想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幸福以现实的因素和实践的基础。幸福本身是抽象的精神诉求,而奋斗的实践为其提供了不间断的动力,使幸福更加持久。

  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内在包含着两层意思,即个人奋斗的实践经验成为个人幸福的现实元素,集体奋斗的实践经验构成人民幸福的现实根基。一方面,个人奋斗奠定了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每个人的幸福体验不同,需求层次不同,但幸福的实现都依靠脚踏实地的奋斗。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可能苦乐参半、悲喜交加。无论是成功的奋斗实践经验,还是失败的奋斗实践教训,都是个人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个人幸福的现实元素,提高个人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幸福如涓涓细流,最后汇合到一处,变成无边大海,即人民幸福,这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幸福。人民幸福的获得,要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集体奋斗,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得以实现。在新时代,就是要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通过共同奋斗,追求更高层面的人民幸福。只有集体奋斗的实践经验才能构成人民幸福的现实根基,使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二)奋斗是幸福的实现途径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它需要依靠奋斗去实现,奋斗是幸福的实现途径。换句话说,幸福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确认了人的本质,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促使个人实现生存的意义。同时,人的发展也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劳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发展的意义。而劳动的成果使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实现享受的体验。幸福总是在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中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奋斗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奋斗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认清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并学会分享幸福,给其他人带来幸福。

  奋斗要有明确的目标、持久的动力。一方面,人们在奋斗之前,要明确为何奋斗,也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及个人幸福而奋斗。目标明确后,就要不忘初心,朝着前方,奋勇前行。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为他人创造幸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奋斗要有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秉持这样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奋斗的脚步更加坚定。同时,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可以品味到奋斗果实的甜蜜,既收获人生的喜悦,又为他人的幸福创造条件。

  (三)幸福是奋斗的主要目的

  幸福作为奋斗的主要目的,内在关涉人的德性和奋斗的实践活动两个因素。幸福不是单一的主观体验和视觉冲击,它是有德之人通过奋斗的实践创造出的积极感受。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7]幸福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之一,它指引了奋斗的方向。奋斗不是漫无目的的实践,它旨在追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在奋斗的过程中,主体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物质充裕的幸福,在精神文化活动、社交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此外,对于个人而言,砥砺德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一种自我奋斗的表现。个人只有具备美好的品德,拥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才能把握幸福的真谛,探求真正的幸福。奋斗犹如在大海中驾船航行,幸福便是海上明亮的灯塔,引导着人们朝着幸福的彼岸驶来。而幸福往往不是轻易获得的,不经历风雨,就无法体验真正的幸福。另外,幸福有多个层次,通过初步的奋斗,可以浅尝幸福,但要获得高层次的幸福,还要持续不断地奋斗,把个人幸福融入人民幸福之中,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最大幸福。

  唯有不断奋斗,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8]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个人只要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立志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辉煌、收获幸福。人们在奋斗中创造价值,在奋斗中体验幸福,在奋斗中分享幸福。毋庸置疑,新时代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人。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的,它是人们所追求价值的最高层次,作为内生动力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是奋斗者、搏击者的时代,我们要在实践中,与人民同在,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实践要素,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传承永久奋斗的传统提供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南,有力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导了人类幸福生活的构建,推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一)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提供基本遵循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9]事实证明,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的振兴,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迈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我们坚持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赋予“永久奋斗”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传承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指明了价值依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好的成绩,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永久奋斗不是漫无目的的蛮干,而是有明确方向的实践。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实现人民幸福、推进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就是永久奋斗的价值归宿。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继承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提供行动指南,为当代青年发扬光荣传统指明方向。新时代的青年要把“永久奋斗”作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勤学苦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造就过硬的本领,努力成为时代新人;三是要磨练意志,心存韧劲,将永久奋斗的精神落实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耽于享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进而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指导下,将永久奋斗的传统发扬光大,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二)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只有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幸福。这种奋斗幸福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引导人们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要坚持人的类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作为现实的个体,自觉地参与创造性活动,这是人的类特性。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实践的努力,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其类特性,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而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在社会实践以及和他人交往中,完成人的社会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借助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提倡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把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作为幸福的评判标准。这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及幸福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多做贡献,那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活在新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但同时,每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奉献。因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奉献社会,人们在为他人谋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将获得更大的幸福。

  此外,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告诉人们,在为幸福奋斗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的身心健康。健康的身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根基。人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有的人为了获得物质幸福,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有的人面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形成,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全面理解奋斗与幸福的深刻涵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奋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在为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奋斗的过程中,关注身心健康,坚持锻炼,强健体魄,有压力要学会释放,有心理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为构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实践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案。实践证明,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最贴近人民生活,阐明了奋斗和幸福的关系,阐述了幸福的内涵及价值等,指导人们在奋斗中追求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最终迎来人类的幸福生活。

  古往今来,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人提出“大同”、君子及圣人等理想人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勾勒“理想国”,近代空想共产主义者构想出“乌托邦”及“太阳城”。这些思想家所勾画的关于幸福生活的理想图景,虽然美轮美奂,但脱离实际,回避现实问题,终成一座座空中楼阁。幸福来源于奋斗实践,而自觉的奋斗实践是建立在人们对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生活在新时代,人们希望拥有更幸福的生活。但如果人们不了解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那人们就会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自己,可能为了生活富足,片面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当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裕,但有些人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这固然有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原因,但也和对幸福的理解缺失有关。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幸福观,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的目标指引下,人们才能通过奋斗,去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奋斗实践,有着科学的实践基础。它不仅关注人们当下的生活处境,力图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而且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幸福不仅仅指物质幸福,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要努力奋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此外,幸福不是单个人的幸福,不只是自我的物质和精神满足,它还包含人民幸福。个人在实现幸福后,不要忘记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的幸福而继续奋斗。而人民幸福的实现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教导我们,要注重长远的幸福目标,为实现长远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实践。

  (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中国梦是个体幸福、人民幸福和国家幸福的高度统一,蕴含着党对人民幸福的新见解。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人民的幸福感越强,那么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越强。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人民作为勤劳的创造者,拧成一股绳,就能攻坚克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加快民族复兴的步伐,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幸福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奋斗来创造。同理,国家富强也要靠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来实现,依赖别国的施舍,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在这种正确的奋斗幸福观指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目标,顽强拼搏,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精神生活明显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是在这种科学的奋斗幸福观指导下,我们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在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幸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创造,幸福的果实理应由人民共享,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幸福。当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举国上下都在为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事实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也是追求人民幸福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将带来社会的幸福,而社会幸福为人民幸福创造便利条件,加快人民幸福的实现。

  [1][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26.

  [3]陈国锋.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进程[J].高校理论战线,2011,(6):57-6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55.

  [5]王比学,彭波.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N].人民日报,(00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4.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

  [8]习近平.在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02).

}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精选29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精选2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篇1

  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里阐述了很多工作、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学原则原理,哪怕领会其中一条,也足够受用终生,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活法》的确是一部人生和心灵修行的灵魂之书,是独白式的关于人生在世苦修行,升华灵魂的修行之道。在这里,我就其中的几条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敬天爱人,人生的王道

  所谓“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也就是稻盛和夫一直强调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哲学原点,“做正确的人、事,正确的做人和事”,这与政府提倡的发展观也是一致的。稻盛和夫的理念是坚持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

  作为企业,其所生产的产品要顺应社会、市场、客户的需要,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里的质量管理部门,要保证产品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养殖动物对营养的科学合理的需要,加工质量指标符合养殖动物采食特点,以便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动物蛋白。所谓“爱人”就是“利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他经营”,这个“他”是指客户,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企业要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一切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顾客的要求,特别是质量要求,这就是“原理原则”。

  二、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现今社会,物欲、名欲、权欲充斥进我们的生活,人们感到累了,为名权财所累。但即使累了,却不甘心的想去获得更多的“欲”。殊不知“欲壑难填”,欲不会轻易的得以满足,日日生活在痛苦的挣扎中。我们如果按照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抛弃物欲、名欲、权欲,去提升心性,磨炼灵魂,那么大到社会、企业,小到个人,就充满和谐,我们就会活得很轻松、满足、快乐。

  有人曾问稻盛和夫,企业经营成功的秘诀,他说“经营首先是由人来经营的,因此经营者的人性、人格至关重要。经营者必须要有高尚品德,如果没有高尚品德,他就不可能展开很好的经营。经营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提高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他的经营才能有所拓展。因此我经常说,经营的秘诀就是提高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作为一名部门主管,要想带领好一个小团队,同样需要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并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下属那里,和他们一起去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去为企业经营成功努力“修道”。

  三、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

  “稻盛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哲学的核心,它简练朴素而又精深博大,突出了人格、哲学、思想和理念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作用,而且三要素中,只有思维方式可能是负数,即思维方式错了,工作激情与能力再强都只能加重损失与失败,“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所谓正面的“思维方式”,就是坚持“敬天爱人”,“作为人,何谓正确”,“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这些最基本原则。人生如同登山,经营企业亦如此,首先要确定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是把自己的目标仅仅定为小企业还是想创立一个大企业,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才有可能基业常青。落实到自己工作中,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积极向上,有创新性,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有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我们要在工作中使下属树立正面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热情,进行必要的培训、激励,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一起为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努力。

  四、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原则

  “单纯的原理原则就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作为人,何谓正确”,做人准则是否正确,这是类似父母给子女言传身教的那些简单而朴素的教导,是人类自古培养起来的伦理、道德。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则”,抵制住诱惑,守住“简单的原则”,其实就是不简单。

  “思考至关重要”,“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真谛”,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就“看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我们靠近。首先需要有强烈的愿望,这很重要。只有这样,愿望才能成为新的起点,最终一定能够成功。无论是谁,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枝、开花、结果的。所以,如果自己没有成功,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被认可,永远不要去责怪他人,因为也许你本身就没有强烈的愿望,你的热情没有激发出来,你的潜力没有释放出来,我坚信“从人的头脑中挖掘出的黄金远比从地下挖掘出的要多得多”,应该自我反省、思考,从而作出改变,改变心态,改变精神状态,改变行为习惯,顺应企业发展需要。

  “仅是知道不行,贯彻落实才有意义”,“每一天都极度认真”,“不在现场流汗什么也学不到”,这些道理告诉我们,制度、文件规定、任务计划,重在执行,重在我们这些中层主管去推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要沉下去,深入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现场,去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篇2

  第一次读完《活法》,使我感受颇深,他重点对人的心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建立一种积极、正确的心态,我们的工作、事业才会得到许多的助力。

  活法开篇教给我们:人生工作其实就是不断的磨练自己的灵魂,在工作的人生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灵魂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努力方向以及对待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结果。

  心态决定命运:要有感恩的心态,感恩人生中所有遇见的人和事;简单的心态,活在当下,努力工作,专心做事;敬业的心态,要相信天道酬勤,努力就会有回报,相信付出才是真理;利他的心态,做任何事的出发点要有利他的精神,只要有利他的想法任何事情都会成功。

  用《六项精进》过好每一天。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只要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拼命的工作,努力的付出,每天进步一点点;要谦虚不要骄傲,不管做什么事、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谦虚,努力提升自己;

  每天反省,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懂得自省,懂得感谢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懂得每天对自己做的事情进行反省;活着就要感谢,每天生活中要感谢所遇见的人和事;积善行,思利他,每天改一次过,日行一善,每件事的出发点要有利他的精神;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每天都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带给他人微笑。

  最后总结,在人生中要怀着一颗感恩利他之心,拼命努力做对的、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懂得付出才会积累福报。懂得因果报应,行善积德,才能改变命运,让自己的灵魂比出生时更纯洁一点,高尚一点,这就是人生所要活出的价值!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篇3

  知道稻盛和夫是听翟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灭亡越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