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曹公笔力了得,故事情节推进快如光速,让人应接不暇。

举个例子,比如晴雯撕扇的第二天,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那天中午湘云来了,一屋子姐妹相见后,湘云进大观园游玩,恰巧捡到一只金麒麟,并告知了宝玉;接着宝玉去见贾雨村,湘云赞同宝玉应该多接触官场中人却被宝玉奚落,林妹妹恰好看到这一幕,于是俩人互诉衷肠,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俩人第一次表白,互相确认了对方的心意,俩人关系进入新境界。接着传来金钏投井的消息,同时忠顺王府派管家来向贾政要蒋玉菡,恰好贾环又从中挑拨,贾政盛怒之下差点把宝玉打死。然后那晚王夫人接见了袭人,问宝玉的情况,袭人说了一番合情合理关于男女之妨的话,导致王夫人对宝玉在大观园的作风产生了怀疑,间接导致了后来晴雯等一批所谓妖艳的丫鬟儿被逐。

细思,这一天真是信息量巨大的一天,难为曹公是怎么个构思出来的。

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观园来了宝琴、岫烟等人,正是最花团锦簇的时代,却有这么一段: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然而我们却知道绛珠草此生是来还泪的,泪尽之后,世外仙姝便要返回太虚幻境了。

第13回贾珍去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曾笑道“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54回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也曾说“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可见贾珍和凤姐从小就认识。很可能是王夫人嫁到荣府后,伶俐可爱的小凤姐也曾像湘云一样过来走亲戚,和贾家的兄弟姐妹们玩耍几天再回去。相比隔壁的宁府,同在荣府、年龄相近的贾琏应该和凤姐玩得更熟,算得上青梅竹马。两人渐渐长大,出落得品貌风流,很难说不会暗暗生出些情愫。定亲之后,尚未出阁的凤姐是不是欢欢喜喜打点嫁妆盼望着嫁给琏哥哥,贾琏是不是也每日期待着活泼美貌的凤妹妹嫁过来呢?

从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和“凤姐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来看初期两人夫妻感情还是不错的,但冲突也很明显。二十一回贾琏发了一大通评论"他防我象防贼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女人略近些,他就疑惑,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不怕我吃醋了。"如果说这段话里面还对凤姐有些情义,到了六十五回他偷娶尤二姐,竟“将凤姐一笔勾倒”,“将自己积年所有的梯己, 一并搬了与二姐收着,又将凤姐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内尽情告诉了他,只等一死,便接他进去”。

才几年光景,朱砂痣便成了蚊子血,旧人前脚死,所谓的良人后脚就准备接新人进门。曾经耳鬓厮磨的青梅竹马,竟成了不同戴天的仇敌一般,人情翻覆似波澜。

大家都说得是原著里的细节,而我想跑一下题,说一下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一个小小细节。

我在黛玉含恨而终的时候没有流泪,在贾府家破人亡的时候也没有流泪,却在这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处流下了眼泪。因为它太令人意外,又太令人心酸,不过是一个动作,却使得人物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甚至可以说,它令曹公未完的《红楼梦》少了一分残缺。

读过高鹗后40回续写的读者都知道,探春的结局是贾政外放做官时将探春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位门当户对的公子,这个结局虽大体符合探春判词《分骨肉》的含义,然而这样草草得一笔带过,却使得曹公在前八十回中的种种草灰蛇线成为无用的闲笔。

其中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最为明显的一处:

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掷花签这一节,无论是黛玉的“莫怨东风当自嗟”还是麝月的“开到荼靡花事了”,无不昭示着各人的生世命运,而曹公在此回反复提及探春的“王妃”命,不可能只是巧合。

除此之外,探春还有被南安王妃看重一节,还有放风筝被喜字缠绕一节,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提到昭君远嫁一节,无不昭示着探春不寻常的婚姻。

试将杜甫咏昭君的诗与红楼梦中探春之曲作对比,不难看出她的命运是与昭君的命运何其相似 ,那便是 - 和亲。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而我在这里想说得却是与探春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她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纯负面人物,她是愚昧和嫉妒的缩影,她对待探春及其恶劣,屡次挑衅生事,然而她却是探春的生母,是探春生命的起点。而探春永远都只会称呼她为“姨娘”,甚至直言斥责她为“奴才”。

而在我看过电视剧《伤离别探春远嫁》这一节之前,一直在质疑,像赵姨娘这样品格低劣的人如何能生出光风霁月如探春的女儿,同样我也不能理解她屡次刁难探春的用心,毕竟是亲女儿,难道当真是为钱为利迷了眼,连骨肉亲情也丝毫不顾了吗?且看下面这段对话,只因为探春不肯破例多赏赵姨娘兄弟的发丧银子,赵姨娘便说出下面这段话来,真真叫人心寒。

赵姨娘气的问道:“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然而便是这样一位“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的女人,在女儿远嫁和亲之时的表现,却令人一声长叹,她以往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先上一副全景图,因为探春是假作南安太妃之女替她的亲生女儿和亲,赎回他的儿子南安郡王的,故而下图正中端坐着得正是南安太妃。

从大图可以看出,南安太妃面露微笑,十分满意,大约是为自己一箭双雕,既保全了女儿,又换回了儿子而自得吧。

而她身旁的王夫人和贾母却明显悲伤得多,贾母疼爱孙女众所周知,而王夫人也是对探春青眼有加,如今她一旦作了替身远嫁蛮夷,她们能不伤心?剧中还有贾母含笑回太妃话的一个镜头,然而她苍老的眼睛里却殊无笑意。

而在人群最不起眼的角落,赵姨娘却早已用帕子捂住了嘴,无声地哭泣。女儿远嫁,从此生死两茫茫,作为娘亲她却只能远远看着,不能说一句话,甚至不被允许哭泣。因为她的女儿,从来都不是她的女儿,从前她是王夫人的女儿,从今以后她是南安太妃的女儿,而绝不是她这样一个贱奴出生的妾侍的女儿。

可是她终于无法忍住,在这样一个所有人都要强颜欢笑得场景,她却哭得不能自已,当探春和宝玉在阶下执手相看泪眼的时候,她下意识得伸出手去,或许她想最后一次握住女儿的手,或许她想将她揽在怀里放声哭泣,也或许她只是徒劳得想要挽留。然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因为她身旁的王熙凤立刻拉住了她,制止了她作为母亲的真情流露。

赵姨娘被拉了回来,然而她的泪水却无法止住,她的发丝凌乱地散在额前,她手中的帕子已经濡湿一片,可是她一无所觉,这时候的她,可还有一分心思要探春拉扯赵家,她此时唯一的期望,大约只是留住这个女儿,即使她无法叫自己一声“娘亲”。然而即使是流泪也是不被允许的,王熙凤一记眼刀甩过来,我们看到赵姨娘立刻像一只受惊的兔子,红了眼睛,仓皇无助。

于是前八十回中对赵姨娘的种种憎恶和不解在这一刻得到了消弥,她何尝不爱自己的女儿。此时此刻在场的所有人,有哪一个能似她这般痛彻心扉。然而这样一份爱在此前的十数年中却被掩埋在那名为“不甘心”的废墟之下。

她不甘心,永远是这个家庭的奴才。

她不甘心,她庶出的儿子,前程黯淡,被众人嫌弃。

她不甘心,永远被颐指气使的命令,永远委屈求全苟且得活着。

她不甘心,她嫉妒,她变成一个令人发指的刁蛮妇人,没有人知道贾政为什么会爱上这样一个丑陋的女人。

她的人生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既可怜又可恨,她为权利所压迫,又不择手段地寻求权利以压迫别人。她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除了将她低劣的智商展露无遗外,别无他用。

我们可以否定她的一切,却无法否定此时此刻,她在向女儿遥遥伸出手去的一瞬间,流露出的母爱。

然而,这一幕发生的时候,探春早已转身离去,她永远不会看到这一幕。她身着大红的嫁衣一步步走向远方,铺天盖地的喜色里,她苍白的脸上一无喜气。

她紧咬着下唇,在心底无声地劝告,“不要哭了,娘,女儿便要走了,从此骨肉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不要为我牵念。”

在别离的最后一刻,这一对龃龉不断的母女才发现了内心深处对彼此深深的爱,血浓于水,永难割舍。然而,已经晚了,他们无法弥补过往犯下的错误,只能在余生中一遍遍地缅怀,这最后的温情。

}

林黛玉进贾府时只有6岁……

(7岁也能说得通,评论中有提出为7-9岁的,大家可以看看,也很合理)

来看看小黛玉是什么样的: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点出黛玉一直抱定的态度)

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房屋院宇、花园隔断……而且判断准确……六岁的时候估计我能认识自己家就不错了……)

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邢夫人留吃饭也是妙,而且用了一个“苦留”。黛玉这番话更妙。一般情况下,她当然也是要跟贾母、王夫人吃饭才合理,更何况前面她已经看出这地方是“花园隔断”,地位可知……倒并不是说她是势利眼,只是这么一判断,荣府以谁为主一目了然。)(这里先前写错成荣宁二府,多谢评论指出~)

1)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2)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3)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古代座次异常严格,难为她次次留神,一次错也不出)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看看人家这客气话说的……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立刻就按贾母的口吻换了说法)

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黛玉一整天小心翼翼,但最后无心之下惹得贾宝玉发狂,差点摔坏最重要的东西,不论她有意无意,总是因她而起,等于一天的努力几乎都毁了,作为一个小孩子一定会难过会委屈,但黛玉说出的话也是自责多,一是性格使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着贾母仆人的面。)

(其实从这里开始,基本上已经定下了黛玉在贾府中为人处世的基调)

太可怕了……我6岁的时候只会玩泥巴,人家已经时时悉心留神、处处察言观色,举止谨慎有分寸、说话得体周到,有这样的七窍玲珑心,也难怪会天不假年……

}

四大名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水浒传醉打蒋门神时武松进快活林挑衅,是蒋门神老婆亲自接待的,而且一直都是和颜悦色,即没因为武松口出狂言而厌恶,也没因为他是布衣而蔑视


四大名著里有哪细思极恐的情节

楼下的,不细想还真要吓住我,沙和尚扛的行李当然装取经的经书


四大名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对话

猴子:“嫂嫂休得推辞!”铁扇:“孙行者饶命!”猴子:“你才认得叔叔吗!”铁扇:“叔叔!你出来!”猴子:“嫂嫂,我还自口出,你把口张三张。”铁扇:“叔叔,出来罢!”猴子:“我在此间不是?”

《三国演义》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阴间的孙坚头上忽然出现了一团绿气。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


《红楼梦》中有哪些让你细思极恐的情节?

首先,宝玉生下来嘴里含着玉,这是不符合物质守恒定理的,婴儿的嘴里为什么会凭空产生一个东西,而且是那么神秘的东西。

其次,有一次玉丢失了,到处都找不到,最后会是一僧一道给它还回来了。

第三,尼姑庵里,为什么会来人把那个尼姑弄走了,去了哪里?

第四,贾元春为什么突然得宠,回家探亲之后,再回到宫里就突然死了。

第五,秦可卿为什么会突然死了?

第六,贾雨村离开葫芦庙后,为什么葫芦庙就起火了?

第七,贾玲为什么总是要找鲍二的媳妇,而且鲍二两次被贾玲绿了一直还愿意在贾家当下人。

第八,男欢女爱很正常,特别是贾宝玉那样的公子哥,有几个相好的下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王夫人他们要坚决查处,把晴雯等一些人驱逐出去,却留下了真正和贾宝玉有过一腿的袭人。

第十,为什么王熙凤在秦可卿丧事上开始一举成名,却在贾母丧事开始威信全无。


《西游记》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一、《西游记》中极恐的细节如下:

第一个,菩提老祖,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孙悟空是他教的?菩提两字,是不是跟佛教有关系?为何十万天兵天将,收不了孙悟空,如来佛一来,就可以收了他?为何孙悟空吃了人参果后,又找不到菩提老祖?菩提老祖与如来什么关系?他们是不是一家的?

第二个,真假美猴王后,孙悟空为什么不闹了?是不是那个敢打敢杀的孙悟空,让如来给灭了,后来取经的只是一个假的?

唐僧的母亲为什么婚后六个月就生下了唐僧?什么个情况?

沙和尚说过,自己在流沙河边吃人无数,唯独有九个取经人的头颅可以浮在水面上。观音菩萨告诉沙和尚,好好收藏这九个头颅备用。最后,唐僧就是靠着九个骷髅头渡过流沙河的。 靠着自己的头过河,和杀了自己九次的人同行,唐sir会不会心虚呢?

最恐怖的情节,莫过于狮驼岭的那些洞穴。那里有诸多的恐怖描写。把人类的肉体,全然当作了一件可以食用的勾当。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他生活在明代中叶,约当公元1500~1582年间;出生在一个由文职小官僚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极好读书,但常遭官府吏胥敲诈,对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意。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其故里江苏淮安东南马甸乡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园,淮安市有其纪念馆。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水浒传》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所谓的“梁山好汉”这个词就是让人细思极恐的。“好汉”在那个时候并不算什么褒义词,甚至可以说是贬义词,看似作为主角一方的“梁山好汉”,说明白了就是一群贼寇。这就如同汉末时候的黄巾起义,的确,朝政是有点腐败了,但是别人都不发起战争为什么你偏偏就要发起战争?的确,朝政的暂时腐败可能导致百姓们的生活变得窘迫,但直接发动战争的话导致的就是生灵涂炭。那时候的朝廷的确是有小人弄权,但也没有完全腐败,可是你就这么起义,不仅仅让处于战场的百姓们非死即伤,从结果来看,最后还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这和梁山起义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思极恐终极揭秘红楼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