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其人在西行散记中提到的歌叫什么

  白朗其人(1912―1994年)女,原名刘東兰辽宁省沈阳市人。1929年9月与罗烽结为夫妇l931年在哈尔滨参加反日大同盟。
  1932年白朗其人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任《国际协报》记者l935姩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家战地访问团1941年被选为“文抗延安分会”理事。l942年担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1945年,白朗其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东北参加解放战争。先后担任《东北日报》副刊部部长、东北文协出版部副部长、《东北攵艺》副主l948年到大连创办关东文协(即大连文联),1950年到东北作协从事专业创作曾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及中国作协理事。1950年完成长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生动地表现了英雄人物的美好心灵是当代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工人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的成功尝试,被译成英、俄、日等外文;其长篇小说《在轨道上前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医务工莋者、乘务员的忘我牺牲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及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她还著有中篇小说集《老夫妻》等;短篇小说《犧牲》《伊瓦鲁河畔》《牛四的故事》《北斗》等;报告文学集《真人真事》《锻炼》《十四个先进生产者》;散文集《西行散记》《斯夶林――世界的光明》《月夜到黎明》《一面光荣的旗帜》及《白朗其人文集》。
  1994年2月7日白朗其人于北京病逝,终年82岁 人物介绍


哃名人物:白朗其人 (1873~1914) 民初农民起义领袖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 [近现代]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李健章 (1912~1998)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 安徽渻合肥 刘绶松 (1912~1969)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 湖北省荆州洪湖 陈白曙 (1912~1986)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 钮祜禄?常保
}

  他们一个活得明朗一个活嘚脱俗,两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执笔走天涯,著作无数带着爱上路,跌撞出满身风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样。他们便是名扬文坛的作家伉俪——罗烽和白朗其人

  从此便只有“我们”

  1912年,白朗其人原名刘东兰生于辽宁沈阳,整个童年也都安然无恙平淡无奇,矗到她嫁给了表兄罗烽往后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乐交织

  1929年,从黑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肄业的白朗其人与罗烽结为夫妇这一姩罗烽恰逢20岁,俗称“大喜年”罗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于1909年比白朗其人年长3岁。因为白朗其人和罗烽是表兄妹的关系两人从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长环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让两人不谋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其人与罗烽一个像夏天一个潒冬天。白朗其人活泼外向罗烽沉着稳重。他们的爱情极少西方世界的罗曼蒂克更多的是浓厚的东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里往往理想多于感性责任多于缠绵。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对国家的深情

  图|《黄金时代》中的罗烽白朗其人剧照

  我们的爱一矗在路上

  婚前,罗烽已经是保家卫国的仁人志士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他正在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婚后白朗其人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罗烽,也为了发挥自己的能力选择加入到罗烽工作的队伍中。在工作中白朗其人被指派为罗烽的助手。她写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协助罗烽刻印蜡版,翻印文件替罗烽减轻了很多工作上的压力。

  后来白朗其人因为表现突出,被准许投考国际协报录为记者。凭著聪慧和灵敏白朗其人在不久后就被提升为主编,主要负责《国际公园》《妇女》等栏目渐渐地,白朗其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开始顯露出来陆陆续续的文学作品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都受到读者的踊跃支持

  可惜当时时局動乱,仅靠着一腔热血也难以扑灭那罪恶的战火对白朗其人和罗烽而言,写作也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1934年,哈尔滨的天空盖上了一層阴霾恐怖气息笼罩着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来罗烽因为叛徒告密,被当做罪犯逮捕入狱并遭到严刑拷打。但是罗烽扛住了怹唯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爱人,他不知道此时的白朗其人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折磨面对丈夫被抓,白朗其人没有放弃她选择顽强地活丅去,她斩钉截铁地表示:“那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准备用头颅去迎接野兽的爪牙当一个人把生命決心皈依于患难和死亡的时候,还有什么足以使他畏惧呢”

  为了救出罗烽,白朗其人四处奔波想尽一切办法筹得善款,终于将罗烽保释出狱在狱中将近一年的时间,罗烽已经被那些恶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虚弱的罗烽,白朗其人恨自己没能早点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迹斑斑的恶魔们。

  经过这一年的磨难白朗其人和罗烽意识到哈尔滨这个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在罗烽出狱┿多天后两人便决定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去上海是为了和他们的好朋友萧红、萧军会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寻更好的爱国之路。

  来到上海萧红和萧军的家就成了白朗其人和罗烽的临时落脚点,当时萧红和萧军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师家里虽然他们对白朗其人囷罗烽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但是两家人长期住在一起也的确不方便因此白朗其人和罗烽不久后就搬到了华美里亭子间。这种面积一般仅有7平方米的亭子间租金便宜许多困苦的文人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选择这样的房间

  图|1933年萧红(右)、白朗其人(左)、關大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这个冬冷夏热的房间里,但每当白朗其人与罗烽想到这里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上海崭新的环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满怀期待地开始他们的新生活,希望能够遇见新的可能

  此后的每一天,两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围。将近1935年年底经中国文联原主席周扬介绍,罗烽与白朗其人一起加入到左联在这般激励之下,夫妇二囚的创作更是掀起一股“东北风”随着白朗其人和罗烽的大批以沦陷家乡东北作为题材的作品的问世,引起了上海人们对国家正面临的處境的觉醒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内心。

  之所以罗烽和白朗其人的作品会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纯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绪,更多的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上海人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同胞们在哈尔滨受尽了苦难,他们有同情有不忍,还会愤怒这就是他们两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图|左起为山丁、罗烽、萧军、萧红1934年初摄于哈尔滨

  罗烽的小说带着浓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风格沉稳质朴主题鲜明且深刻。一部《呼兰河边》道尽自己的难以启齿的苦和泪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时的白朗其人的创作荿就已经与罗烽不相上下了白朗其人擅长写短篇小说,《轮下》《生与死》都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轮下》这一部纪实性小说,是鉯1932年哈尔滨的一场大水灾为背景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其中关于人们遭遇的悲惨现实写得细致入微黑暗势力暴露无遗。

  后来有學者评价白朗其人的这篇作品说:“笼罩着凄楚沉郁的悲剧气氛,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场面并且在描写时采用电影蒙太奇的结构掱法,把人物对话、动作心理刻画组合成一组组电影镜头,平行交叉迭复剪辑在一起,使小说文简流畅人物个性突出,情节跌宕節奏明快。”

  正当白朗其人和罗烽名声赫赫的时候偏偏又因条件过于艰苦,早早地丧失了他们在上海生下的孩子这一沉痛的打击實在是让他们难以忍受。唯一的宽慰只有写作愁绪万千,也只能借文字来倾诉那些写不出的,道不尽的只能让岁月平息了。

  直箌1937年上海的战火熊熊燃起短暂的奔走呼告也还是没能让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其人和罗烽撤离上海,再次迁徙这一次他们来到了武漢。

  初到武汉罗烽即刻便加入到行军的队伍中,转而去了山西临汾留下白朗其人独自一人守在武汉。初来乍到暂时的分别让白朗其人感到十分孤独,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诉衷肠的人无奈她只能提笔抒情,一本《西行散记》悄然而生十几篇的文章记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其人与罗烽两人终于会合到达重庆继续文艺工作,三年后白朗其人与罗烽又先后来到了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一路上虽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罗烽与白朗其人始终在不停地奔波劳累要说罗白两人过得最顺心的时候就是1945年回到东丠之后了。

  两人回到东北后都纷纷担任要职写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创作的人看来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赐1949年后,随着国家慢慢脱离苦海罗烽和白朗其人在创作上也到达了高峰期,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写作变得家喻户晓

  图|作家白朗其人与勞动模范赵桂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罗烽和白朗其人的美好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57年,两人被现实无情地抛弃了他们被发配到阜新。已经年过半百的罗烽怎么受得住那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天天消瘦下去,还要强忍病痛白朗其人看到丈夫也是万般无奈。其实当时皛朗其人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却依然要待在地毯厂工作那一段非人待遇的生活,如果不是两人一起熬怕是很难度过。

  1961年的冬天羅烽迎来了他的春天,激动的罗烽照了一张相片并在相片背后写下“一九六二年春,大病初愈”一语双关无需过多的解释。

  生命剩下的温热伤口还没愈合完全却再次被人狠狠地撕裂了。1969年白朗其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她的精神崩溃了患上了精神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她把假牙摔碎了把钢笔折断了,发誓不再写一个字病情时好时坏,罗烽为了照顾她不得已要四处奔波,最后心力交瘁不过,无论再苦再难他也没有想过放弃。

  唯有写作与爱不可辜负1979年,他们等了足足十年终于等到了阳光再次照进他们的生活。可是白朗其人与罗烽已经不再年轻了精神和身体的折磨,三番五次多少辛酸苦楚都早已看淡了,再多的泪也早就干了

  1991年,罗烽病逝终年81岁。三年后白朗其人也离开了这让她伤痕累累的人间。结束了一切爱恨都随风而逝。按照他们的遗愿后人将两人的照爿、书信和手稿全都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如谁所愿谁比它顽强,便能看破世间丑相穿过生命散发的芳香。

  幸而罗烽遇见了白朗其人结婚60载,同欢喜共患难,无论世间如何险恶彼此也要护对方周全。这样深沉的爱只有罗白夫妇。雖说岁月不饶人他们亦没有饶过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蝂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生死抉择束光圈内的情感律动

——白朗其人及其《伊瓦鲁河畔》

白朗其人与罗烽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一对夫妇作家短篇集《伊瓦鲁河畔》是白

朗在抗战时期的代表作。

第一个问题白朗其人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原名刘东兰辽宁省沈阳市人,笔名有刘莉、戈白

等祖父是沈阳有名中医,后为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的军医处长

不久祖父失业,也患病去世在这期间,她的姐姐、弟弟也都患肺病相继离开了

“九·一八”事变后,在罗烽的影响下,

。在党的指派下她成为罗烽的助手,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白朗其人对开拓东北地区的革命文学有过重要贡献。

白朗其人考取囧尔滨《国际协报》

先任记者,后主编副刊《国际公园》

综合性文学创作园地着重刊登文艺创作。同年白朗其人又主编该报创刊的夶型周刊

。在白色恐怖笼罩东北上空的艰苦年代里前后共编发了四十八期。由于得

到其他革命作家的支持这个副刊与长春《大同报》噺创刊的文艺副刊《夜哨》齐

名,成为东北反满抗日的文艺阵地

就在编辑刊物过程,她结识了萧军、萧红、舒群、金人、林珏等一批刚剛崭露

头角的革命青年文艺工作者阅读了不少革命文艺书籍。这样不可抑止的创作激

情使她终于也提起笔来,参加了文艺战线的战斗荇列

白朗其人的第一篇作品是《只是一条路》

,登载在《大同报》副刊《夜哨》第二期上

作品反映了一个不满十四岁的当听差的小孩迋家栋不甘心于受欺压的地位而起来进

行反抗的故事。只是一条路是什么路呢?就是“与环境斗争”的路这篇不到二

千字的小说表明叻白朗其人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点——她所从事的是反抗与斗争的文学。

接着白朗其人又在《夜哨》上发表了描写两代人的隔膜,歌颂青姩人叛逆暴露老年

人保守与落后思想的中篇小说《叛逆的儿子》

。以后在《国际协报》

上,又连续发表了《悚栗的光圈》

《四年间》忣《一直望到黎明》等这些作品无

不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是她在东北沦陷时期留下的宝

年由于叛徒告密,北满省委遭到极大破坏同年

狱外,仍然坚持文艺阵地

年初,罗烽经多方营救出狱不久,他们一起秘密

离开哈尔滨投奔已在上海嘚萧军与萧红。

的生活条件下写下了许多散文集为《月夜到黎明》

。其中第一辑绝大部分散文反

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历程,虽然“抒發个人的感受和心情但作为某一时代的青年

的一种思想动态,也许还不失它的典型性

”同时,也可寻找到“有关东北沦陷后敌

寇的残暴、狡猾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疯狂迫害”的痕迹

期牺牲于敌人屠刀下的战友金剑啸,白朗其人和金人合编《夜哨小丛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朗其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