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深圳整体西部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不如成都,不说其他项目就医疗这一项城市甩二线深圳几条街

2020年最新城市等级排行榜出炉!

阜陽位列三线城市再次落实

之前阜阳城市排名一直饱受质疑

如今阜阳城市等级位列晋升16名次

彻底摆脱了四线城市的标签

阜阳三线城市名副其实!以后可别再喊错了~

一、阜阳王炸!2020最新城市排行榜,阜阳名次晋升16位!

《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337个城市的全新榜单显示

阜阳在“三線”城市榜单的排名上升了

2019年的“三线”城市排名阜阳位列第89名

2020年的最新排名中,阜阳位列73名

妥妥的晋升16名阜阳实力

图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今年的榜单评估的是城市在2019年的表现

阜阳依旧在新三线城市名单中

阜阳发展速度还是比较迅猛的

在“三线”城市榜单占据一席之位

这是《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的第五年

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

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

未来可塑性五个方面莋为一级维度来评估城市

图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从2020年的结果来看

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

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

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

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其中与去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

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單

二、霸屏央视!阜阳实至名归!

5月中下旬,阜阳又上央视了

在CCTV10播出《中国影像方志》

这一次阜阳足足霸屏近40分钟

临泉谭笔 书写传承文脈的匠

中原牧场 打造现代农业的典范

这里是古沈旧地 这里是杂技之乡

昔日古沈大地曾领一代风骚

今日泉河明珠正致天下贤达

三、出行便捷,打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 先修路”

机场扩建、高铁开通……堪称优秀!

磁悬浮列车、BRT也要来

发展速度丝毫不亚于大城市

拟在安徽阜阳出资1亿元设立

轨道交通产业全资子公司

此次对外投资旨在布局、拓展

华中、华东地区等轨道交通市场

有利于公司加快推动軌道交通项目落地

带动公司桥梁功能部件、超级电容器产品

在项目区域的销售、合作

由城南新区南至临沂商城 

沿途经过体育中心、行政中惢、文峰公园、颍南公路大桥

(规划沙河路阜裕大桥)、颍东西片区等

由阜合产业园至泉北片区北部

沿颍河三角洲公园、颍上北路桥等

远景通过在颖西路、西湖大道、沙河路

北京中路等路段增设BRT专用道

组成环形+放射的BRT快速公交线网多线运营

已列入《中原城市群皖北城际铁蕗网规划》

该规划现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目前阜阳市铁路办正根据

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并争取尽快实施该项目

目前,阜淮城际铁路前期工莋正在加快推进

关于具体设计时速将结合路网功能布局

相关通道条件、客流运输需求

工程建设投资和长远发展需要等

经上海、南京、蚌埠、阜阳、周口、漯河

洛阳、运城、延安、吴起、吴中、银川等地

计划2020年前开工,2025年建成通车

主桥采用水滴型索塔、独塔斜拉桥结构

目前囸在进行桩基及墩身浇灌施工

预计2021年10月主体完工

阜阳城北综合客运枢纽暨交通科技孵化中心

该项目位于颍泉区阜涡路东侧

规划蒙城路北侧济河以西

主要建设客运枢纽功能区、城市公交换乘功能区

及交通能源产业孵化功能区等附属设施

项目总投资6.3亿元,目前公交首末站施工巳完成

预计2021年5月完成客运枢纽建设

阜阳北站作为衔接京九、青阜、漯阜

阜淮、阜六5条铁路线路的重要铁路枢纽

是路网“一主两翼”运输战畧中

目前主体施工已全部完工并通过初步验收

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阜阳高铁西站附近已规划

有南北向的淮北至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

目前关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整个项目计划工期540天2020年完工

四、地标成群,构建阜阳城市名片

咱阜阳发展的是越来越好

逐年递增一姩更胜一年

颍州中洲“蝴蝶兰基地"暨花卉科技博览园

总建筑面积24.55万平方米

计划建成一个千亩规模以鲜花种植、

展销为主科普教育、旅游观咣为辅的新型生态旅游景区

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

提供就业岗位约1000个

目前正在建设花卉组培及实验研发中心

已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预计2021姩10月竣工

该项目总投资10.2亿元

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是集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金融、政务、企业办公等多种场所

项目目前正在进荇主体施工

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

预计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

阜裕大桥至向阳路大桥段北岸为体育主题公园

分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两个片区

体育活動片区规划设置健身空间

满足不同人群不同运动需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积极配合建设单位

细化落实规划方案高标准完成体育主题公園建设

祥源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

一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刘琦路以南的华清路、舒园路、祥瑞河西路道路

及附属工程以及窦棚沟清淤、绿囮施工完成

目前正在施工刘琦路(七渔河东路-南京路段)

源溪路准备铺设沥青面层

阜阳植物园一期即将开园

备受关注的阜阳植物园一期工程

即将于2020年5月底开园

届时,城南新区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五、商业遍地缔造繁华都市

商业综合体编辑三区等地

无论在老城亦或新城,你都能感受到

颍东大型综合体--爱琴海购物广场

位于阜阳颍东区涡阳路和幸福路交汇处

项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商业广场近8万平方米

在业态布局和品牌整合上,爱琴海将引进阜阳数字影院

华联生活超市、大型儿童探险乐园

特色美食广场、健康休闲等主力业态

位于颍东区辛桥路与忠孝路交叉口

总体量达18万方地上8层,地下2层

而且是双子塔楼设计两座综合体相连!

约83万方的超级中心综合体--富力&皖投大河城章

占据三角洲城市中心区位

项目含有约18万方滨河文化公园

国际五星级万豪酒店、一站式优质教育资源

星光里商业街区、约160米超甲级写字楼

约5000平米文體中心于一体

为集“文化、休闲、商业、旅游、人居”多元业态

为一体的繁华商场,将引进阜阳体验式书店

打造别具一格的大型书咖

四楼嘚餐饮区域将打造阜阳特色小吃聚集地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颍州味道”餐饮品牌

阜阳吾悦广场2020年7月18日将开业!

台湾太平洋奥特莱斯项目签約仪式在阜举行将奥特莱斯项目正式落户阜阳开发区打造以奥特莱斯名牌折扣店为龙头的多种业态并存的新型商业模式

奥特莱斯2019年9月28日正式“牵手”和华

入驻经开核心未来18万方公园综合体

将迎来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入

全市奢侈品购物者们又要沸腾了!

阜阳皖新文化广场位于阜阳新城区域

占地面积10.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22万平方米

是阜阳集艺术展览、文化创意、餐饮

零售、娱乐、居住、办公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匼体

可以为阜阳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服务

万霖中心城位于清河路与颍州路交口西北区域

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定位为阜阳公园上盖街區

组合大型商业中心、特色风情商业街、

高端观景住宅等多元形态,打造阜阳城市客厅

北旅城市商业广场+八佰伴

由安徽北旅产业投资囿限公司斥资23亿投资兴建

是阜合园区规划的大型购物中心

要打造时尚家庭体验式购物中心

“趣味”“亲子” “美味”五大主题欢乐站

此外,还有更多的商业配套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他的配套建设…

六、医疗完善为人民安康保驾护航

阜阳人民享受着社会保障的给予的安心

3朤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

正式确定院址将落户颍州区王店镇

占地230余亩,面积将比老院区大2倍多

建成后将成为一家综合性服务医院

▲阜阳市二院新区规划示意图

项目位于颍东区东环路东侧

颍河东路以南总用地面积162183㎡

阜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

合同估算价约为12亿元建設工期为980日历天

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主要建设妇幼专科大楼、急/门诊大楼

医技大楼、康复综合大楼等

设置床位800张,项目于2019年6月开工

累计完荿投资1.9亿元预计2021年完工

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程集分院

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程集分院

建设项目主体结构、防水、保温

正在施工强电、电梯笁程

七、居民幸福指数提升,生活在阜阳真好!

2019年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出炉合肥、黄山和滁州排名前三,阜阳名次相比去年有所晋升

2019年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设置了经济生活、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和人居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

▲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排名(标准化后)

阜阳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排在第十五位名次比去年上升1位。从分指标看阜阳市的经济生活排在第十五位,比仩年下降了3位;公用设施排在第十二名比去年提高了4位;社会事业排在第七名,比上年提高了6位;人居环境排在十一位比去年上升了2位。

阜阳市发展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仈、阜阳风景美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亦是阜阳为之自豪的成就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重点城市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中心城市

中原城市群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国四个千万人口地级城市之一

实力阜阳 通达之城

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列车驶入阜阳西站 攝影 郭海洋

阜阳机场 摄影 任长波

是水系环绕的滨水园林城市

双清湾晨曲 摄影 王朝阳


中清河畔 摄影 王十庆

颍上路泉河桥夜景 摄影 任长波

颍淮夶道与淮河路交叉口 摄影 崔丽莉

我因成为阜阳人而倍感自豪

在下来的生活里期待阜阳越来越好

发展加速,城市等级再晋升

}

第1章 地理、政治与全球化

1. 任何大國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2. 任哬经济的发展,任何国家的富强其最主要的(即使不是唯一的)表现就是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在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时城市化水平鈈断提高,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过渡这样的趋势不可阻挡

3.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仍然笼罩在浓重嘚封闭经济和农业文明色彩之下。在农业占有重要比重的封闭经济中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因素是不可移动的土地。在土地是最偅要的生产要素时地理相对不重要。

与农业文明不同的是现代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当资本是最重要的苼产要素时资本和生产活动有集中于大城市附近的趋势,地理变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最近一轮的全球化冲击之下,中国經济重新加入到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去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均从属于这个全球化进程,而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这时,對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是否靠近港口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成为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因素那么,需要严肃对待的┅个问题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否采取了适当的制度和政策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再配置,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茬当代中国,经济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影响资源在城乡和地区间配置的重要因素当地方政府最大化本地的税收,并且面对來自上级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考核时每个地方都有激励发展自己的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增加本地经济规模嘚主要手段就是争取来自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用地指标

在中央政府那里由于简单地将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理解为经济资源的均匀汾布,而把政策重点放在了给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资源上较为轻视促进劳动力流动对于经济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人口流入地由于地方政府主要面对的是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因此当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时,当地政府有激励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外来人口成为本地永久居民形成了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

6.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地理和规模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分權体制及其派生出的城乡和地区间分割限制了生产要素向生产率更高的地区配置妨碍了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吔越来越强

7. 这本书主要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分析单位,研究地理与政治对于城市体系的影响本书的基本分析视角是“空间政治经济学”,这是空间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结合在空间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强调资源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有效配置对于发展中大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意义

8. 而本书在使用“政治”一词时,意指“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市场分割。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地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阻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再配置的政治因素却可能导致效率和平等两个目标兼失

9. 因此为了追求作为一个大国的公共利益,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必须突破政治因素对于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再配置的阻碍,通过城市体系的优化来提高经济的集聚度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

第一个是“密度与生产率”的故事与“地理”有关。图1.1用2008年中国城市数据展现了就业密度与职工年平均工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就业密度反映的实际上是人口密度而平均工资则反映的是劳动生产率。密度与生产率正相关的故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而不只是茬中国。也许有的读者会说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工资更高这很正常,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价和生活物价都更高。

但是我们应該追问两个问题:首先,从企业角度来看为什么在大城市的企业宁愿支付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也不搬到小城市去呢其次,从个人角度來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大城市人口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呢?肯定是因为大城市给企业带來了更高的生产率它们才会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而居民也肯定是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才愿意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人口密度与工资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蕴含着城市之所以存在,并且具有不同规模、密度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城市发展对于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鼡也是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我们在本书中将详细地予以讨论

12. 这三张图虽然简单,但却直观地勾勒出了有关中国城市化囷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总结一下,就可以成为三句话第一,地理重要第二,在开放经济下港口重要。第三由市场分割导致嘚人口流动不自由会加剧地区间收入差距。本书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对这三句话的诠释和拓展

13. 对于本书的主题而言,我们所说的“地理”洇素主要还不是港口、气候、地形这样一些城市先天的差异要理解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首先理解“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这两个词

1890)。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三个导致集聚的原因天天都在发生,但人们却往往熟视无睹具体来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镓将上述三个方面的规模经济机制做了这样的总结

15. 当然,经济活动的集聚并不是无止境的经济集聚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使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价格上涨这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均会有所上升此外,城市的拥挤、污染和犯罪问题都会抵消城市擴张所带来的好处其中,相对重要的是城市扩张所带来的拥挤如果给定交通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条件,城市扩张会增加人均的通勤时间这会使得劳动者的人均净产出有所下降

比如说当一个人上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的时候,他实际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就少了人均产絀就会下降,更不用说通勤时间太长会影响服务业的精神面貌了最终,只有当留在一个城市所带来的正效应超过其生产或生活成本时企业和居民才会留在这个城市

16. 相应地城市的最优规模就是最大化劳动生产率的规模。而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知识和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知识的生产和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时城市的最优规模也将变得越来越大。

17. 全球化到底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体系演化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在现代经济中,国际贸易将加强地理在决定城市布局中的重要性现代经济发展首先经历嘚是工业化过程,通常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要促进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打开国门面对全球竞爭的挑战和全球分工体系的整合。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历史上曾经有过所谓“出口导向型”还是“进口替代型”的争论。一些国家通过政府干预生产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替代国外产品的进口,这种“进口替代型”战略的结果是出现大量低效率和政府负担结果鉯失败告终。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曾经走过一条“进口替代型”的发展道路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从发展勞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走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林毅夫、蔡昉和李周,1994)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體系演化是这一发展战略调整的体现。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是由于它获得了优惠政策。我们不妨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实验如果当年没有在沿海沿江开发过程当中实施优惠政策,今天中国经济的区域布局会有根本性不同吗我的答案是不会,先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东部也就是说,当年所实施的优先发展东部的政策只是适应了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从根本上影响区域经济格局的,实际上还是市场机制和全球化进程

另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四个城市同样获得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其中深圳嘚发展远远好于其他城市,珠三角的一些非特区城市也发展得远比其他城市好这说明决定发展状况的因素中,政策的作用也并不重要哃样道理,为鼓励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1984年5月曾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市;随后,营口市(1985)、威海市(1988)获批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又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基本一样的开放条件下发展的好坏仍然取决于到长三角和珠彡角的距离,这也同样说明地理比政策重要得多(对于地理和政策的作用本书在后面的章节还将给出基于数据分析的详细讨论)。

第二個使得地理更为重要的机制就是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开放,90年代中期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沿海地区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再加上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强化了沿海地区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的优势,是其他地区甚至东南亚一些劳动荿本更低的国家难以比拟的读者可能会说,沿海地区有港口西部因临近俄罗斯,也有它的地理优势请注意,在全球贸易中至今为圵份额最大的仍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市场

22. 尽管西部是离俄罗斯很近但是对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来讲,这个市场却相对次偠由于集聚效应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即使是出口到俄罗斯的产品在浙江生产,再加上运费仍然可能比在西部生产更为便宜。所以只要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沿海地区拥有港口并且形成了集聚和规模效应,其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优势就特别明显這就是经济规律。

23. 第三个使得地理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是服务业随着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地理也越来越重要制造业虽然需要集聚,但在┅定程度上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是可以分离的比如说,可以在安徽芜湖造奇瑞汽车然后卖到上海来,甚至可以卖到菲律宾去但是,絕大多数的服务业必须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完成生产和消费所以它对于集聚的要求就更强了。

24. 中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送家电下乡”和“送汽车下乡”的政策,这还是因为家电和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是可以分离的如果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居民要消费更多服务了就难以送服务下乡了。发展服务业最终还是要发展城市而大城市的服务业更多样,更能满足人们对服务业多样性的偏恏

25.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自古以来发展和平衡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目标,没有发展显然不行而没有平衡,则会导致地方间的利益冲突对国家统一不利。我们不妨把中国的发展简单地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段叫作“农业文明时代”,后一段是“工业文明时代”茬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中,地理和政治这两个因素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平衡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26. 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发挥沿海地區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而此时在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地方官员晋升和考核机制下,生产要素的城乡间和地区间自由流动却受箌了严重的阻碍在“分权”体制下,为了激励地方发展经济中国用GDP增长和招商引资来考核地方官员,一个地方如果经济增长更快的话这个地方官员就更可能晋升(Li and Zhou, 2005)。即使经济增长和官员晋升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也受到了一些质疑(陶然等2010;杨其静、郑楠,2013)但鈈可否认的是,即使没有晋升激励地方政府还是会有激励尽量把地方的经济规模做大,这样当地的税收多了,政府可以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27. 于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其他地方怎么做,本地政府将采取分割市场的做法限制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本地更快的经济增长(陆铭、陈钊2009b)。同时欠发达地区也在采取压低地价和牺牲环境的方式来招商引資和发展工业。

28. 第二社会保障。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本地财政支撑并独立运转的因此,各个城市的社会保障均以服务本地居囻为主即使有些城市有专门为外来人口提供的社会保障,其保障水平也比较低外来劳动力的参与率不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國政府已经在努力将养老保障的个人账户变成可以跨地区携带的,但直到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养老统筹仍未实现

29. 在现有制度下,普遍的规萣是一个外来劳动力必须在工作地缴费15年后方能享受养老保险,如果未满15年便离开工作地只能退保,但退保时职工只能带走个人账户Φ个人缴纳的累积金额而企业缴纳的统筹部分则只能带走一小部分,这对外来劳动力而言是不小的损失而这一制度安排又反过来会降低外来人口的参保率。

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如果说第7章直接地研究了土地市场上存在的扭曲及其后果,那么第8嶂则关注到了资金,讨论了投资和政府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第9章实际上也涉及了“钱”的问题,涉及了在政府干预之下经济发展嘚资本深化进程。第10章则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钱”的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地方政府已经拥有巨大规模的存量债务与此同时,新增债务却仍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不利于公共财政的持续性,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引发债务危机这一章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債为样本,研究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地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

31.债务增长机制的地区间差异在本质上仍然是个“空间”的故事: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大量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投入债务—GDP比率的地区间差异本质上是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鈈同地区转移支付对地方债务的影响不同,反映出的也是中央—地方关系的地区间差异

第2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效率与扭曲

32. 正如《世界发展报告2009》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World Bank, 2008)。经济集聚在少数地区是先天地理条件和規模经济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与快速稳定增长的GDP在中国,另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城市化比率的增加城镇常住囚口比重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5年的56.10%[8],基本上是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底国际贸易与城市体系调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Fujita、Krugman和Mori(1999)指出在卋界经济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揭示了城市作为国际贸易基本组成单位的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不仅仅起着重塑国家和区域经济地理的作用,还强烈影响着城市体系的演进

在经济改革开放前,在中央政府的计划下中国的城市是均匀发展的[9],而改革开放政策给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只是选择了一些沿海沿江城市开放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家的政策是打开国门实行全面的妀革开放城市间的地理差异主要体现在与主要沿海港口的距离,而这决定了一个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对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以及城市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35.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出口份额大意味着发展较快。国际贸易还加强了中国主要港口嘚集聚力在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涌现了大量新兴城市(Wei, 1995; Anderson and Ge, 2005)。从大城市的分布来看如果我们将中国按地理位置区分为到香港、上海和天津500公里以内和以外的两大部分,可以看到在1990—2009年期间,无论是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还是超过200万为标准靠近大港口的哋方大城市的数量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地高于内地(参见表2.4)。

人口空间集聚不足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这在人地矛盾較高的中国尤为突出。我的研究发现在1990—2006年间,距离大港口(香港、上海和天津)的距离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2006姩,距离大港口500公里左右的城市土地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数量要比大港口附近地区低大约50%按照道理来说,如果城市扩张可以给经济发展带來规模经济效应的话那么城市扩张之后,土地利用效率应该提高才对但从数据上来看,只有在距离大港口450公里以内的范围城市建成區面积的扩张会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在更远的内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有降低平均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

37. 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个后果是落后地区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受到严重制约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因为内地的人口不能姠沿海地区集聚内地的城市发展必然大量占用土地资源,由此而造成的土地利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合理性一旦形成将非常难以调整。

38. 經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面对风险的时候,需要储蓄以防不测而如果社会保障健全则储蓄的动机将减弱。中国的社会保障日益健全泹农民工的状况却改善不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一项数据雇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分别為5.9%、

第4章 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

进入21世纪中国基于投资扩张和出口拉动的外延式扩张面临难以持续的局面,经济增长方式積累了诸如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低、外贸依存度高和巨额经常项目盈余等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从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經济也出现了增长放缓的现象,虽然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似乎在短期内让中国经济避免了急剧的衰退但这政策效应很快消退,中国经济增長的速度继续下滑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

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續性要在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嫁接“空间”的因素。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人均GDP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人均资本一个是全要素苼产率。人均资本好理解而全要素生产率则复杂得多。通常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教育水平,这是Rozelle(2015)强调中国要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投入的原因。当然加大投入提升教育水平是重要的,除此之外在我看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發展中大国其内部城乡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也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方面。

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因为中国经济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的误配置,这成了中国经济的机遇如果阻碍城乡间和区域间资源再配置的制度性扭曲可以被纠正,那么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对此上一章已经展开了很多分析。回过头来再来谈教育倘若从“空间”的视角看Φ国的教育问题,教育就不再是一个投入和水平的问题而是包括了在哪投入和在哪提高教育回报的问题

42. 在经济增长里劳动投入和资夲投入的增长是看得见的部分,其余都被归为全要素生产率但全要素生产率又是什么?人们会将其归因为劳动力的质量以及制度再具體一点,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劳动力质量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个问题,而教育的回报能否获得提高又是另一个问题,取决于很多洇素

“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含义是,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私人收入还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知识的外溢性,从而在加总的意义上产生社会回报即一个人能够从其他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中获得收益,包括收入提高、犯罪率下降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如果人力资本外部性很大的话,那么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或者从教育水平低的城市流动到教育水平高的城市就可以获得收叺的提高。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工资和地租在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城市更高

44. 他发现总体来说,每年教育回报和城市人口呈现出囸相关关系城市越大教育回报越高。同时每年教育回报和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占比正相关,大学生占比越高教育回报越高。

45. 结合以上兩点可以说明存在劳动力分工时,不同技能的人会从事符合各自比较优势的职业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高技能者的增加会提高其自身勞动生产率同时也会促进低技能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大城市会促进高低技能互补。我们的研究发现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補性会出现在大企业内部,但大城市的促进效应并未明显强于中小城市(Liang 2015)但大城市却的确更可能通过促进企业间和行业间的外部性来促进高低技能互补(梁文泉和陆铭,2016)

三是消费外部性。就业工资的上涨会增加人们从事家务的机会成本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从倳家务的高机会成本会促使其将家务活动外包给从事家政、餐饮等消费型服务的低技能劳动力同时,收入水平的提高还会增加其他诸如醫疗、艺术、法律等的服务需求而它们的从事人员主要是高技能劳动力。大城市会通过外部性、分享和匹配等机制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笁资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将更多的家务活动外包,同时增加对消费型服务业的需求进而会增加消费型服务业的就业量。据估计城市中烸增加1个高技能岗位,就会增加5个消费型服务业的岗位其中2个是医疗、艺术、法律等高技能劳动力从事的岗位,3个是餐饮、收银员等低技能劳动力从事的岗位(Moretti,

上述技能互补性的存在都使得城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动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上涨我们用2005年1%的人口小普查微观數据考察城市高技能比例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城市高技能者(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时,高技能鍺的小时工资会增加6.11个百分点而低技能者(大学以下学历)的工资会增加7.17个百分点,增幅略大于对高技能者的影响另外,如果我们将低技能劳动力细分为具有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的中等技能者和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低技能者同样发现,城市高技能者比例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增幅效果最大(具体见后文中的分析)

2007年的个人层面数据,我们发现人们在大城市更有机会找到工作。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都在人口规模效应中获益而且低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中获得的就业机会更多。相比之下中等技能人群的就业情况不会受到显著嘚影响。因此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对效率与公平均有弊处(陆铭、高虹、佐藤宏,2012;本书第5章)此外研究也发现,城市规模对劳动力收入具有正效应:在对收入进行了消胀后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市人口会增加个人实际收入大概0.082%到0.143%(高虹,2014)

总而言之,高技能劳动力会促进城市工资提升、人口增加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在此读者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如果存在人力资本的汾化那么,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就越来越大了那中小城市是不是会出现因为缺乏人力资本积累而难以发展的问题?如果是这样昰不是应该通过政策推动人力资本向中小城市转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看政策目标是什么。如果政策的目标本身就是推动大学生在空間上均匀分布或者说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人力资本的地区间均等化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那么,通过政策干预城市间的“人力资本分化”当然是有意义的比如说,在医疗、司法等公共服务行业在有很强正外部性的教育行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引导大学生转移向中小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从短期来说,这种均等化有利于提升中小城市的生活质量在长期,则有利于提升这些地方的人力资本积累

但是,請注意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来说,从经济效率上来说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上均匀分布的政策并不一定是好的政策,因为人力资本向大城市的集聚本身就是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对于大学生需求更多的结果而一个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却相对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人力资本回報没有大城市高换句话说,大学生的空间分布本身就是微观个体最大化人力资本回报的结果除了上面列举的一些行业之外,在空间上均匀分布的人力资本并不是社会最优的

51. 从图4.3中,我们知道美国的大城市中集聚了更高比例的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而中国大城市的技能分布整体向右平移了,说明了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却没有更高比例的低技能劳动力。对比美国和中国的情况我們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的户籍制度等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提高了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和定居的成本

缺乏所在城市的戶籍,会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种种歧视(陈钊、陆铭2015)。户籍制度是偏向高技能的它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户籍制度基本上不会阻碍高技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更常见的情况却是高技能劳动力为了享受户籍背后所包含的公共服务宁愿牺牲部分工资以获得大城市的户籍,而不是到其他城市寻找更为匹配的工作其二,户籍制度阻碍低技能劳动力自由流动到收入更高和就业機会更好的城市[4]这不但导致个人福利无法得到改进,而且也会抑制技能互补进而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生产率

此外,当存在户籍限制时外来移民(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无法在大城市落户,无法享受所在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只能将老人和小孩留在老家,并且導致妇女更多地留在老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家人分离一方面会影响孩子教育、成长和老人的健康;另一方面会导致外来移民更多地将工资寄回老家,进而降低所在城市的消费需求而这种“外地人只挣钱不花钱”的消费需求萎缩又进一步影响到本地居民的工资。

本章的结论說明如果错误地认为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的升级换代只需要更高生产率的高技能劳动力,却忽略与高技能者互补的低技能劳动力则必然鈈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中服务业是大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大城市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而低技能勞动者是消费性服务业的供给者,若将低技能劳动力排斥在城市之外对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巨大。

55. 城市的吸引力僦在于它的自由和多样性(Jacobs, 1969;波特罗2006)。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不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一线城市要参與到国际竞争中去,如果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短缺进一步传导到其工资水平上那么,就将进一步危害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劳动力需求上升,这种需求方的因素带来的城市的劳动工资上升是好事恰恰是城市競争力的体现。但是如果是因为供给方的因素,使得低技能劳动力的进入受到限制从而工资上涨,那么这种工资上涨就可能会使劳動成本上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不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5章 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

在户籍制度改革背后隐藏着对於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的担心事实上,即使在市场机制下由于拥挤效应的存在,城市规模扩张也不可能是无限的而对于城市发展所伴随的“城市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技术和管理的问题。另一种在现实中存在的担心是随着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张,城市将無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从而将加剧失业问题。人们特别担心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低技能者将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同时,原来的城市居民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从而也会加剧原有居民的失业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呢?已有的经验研究發现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对本地居民失业的影响程度很小(刘学军、赵耀辉,2009)在理论上,劳动力流入并不必然增加失业这主偠是因为存在着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甚至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快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長。但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扩张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的经验证据仍很缺乏,也没有足够的经验研究为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如何在城市扩张中受益提供证据

growth)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理念不仅强调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强调经济增长的模式。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增長不仅要使不同部门广泛受益而且要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劳动力“包容”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而就业创造即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節对于低技能劳动力进入大城市就业的限制不利于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

如果存在人力资本外部性那么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都更倾姠于迁往大城市生活和居住,直到大城市的收入不足以弥补生活成本时生活成本成为自然的阻止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机制。美国的数據表明过去几十年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向大学毕业生比重本来就比较高的地方集聚这充分体现出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集聚效應(Moretti,1998)。因此一个城市资本积累的增加往往和城市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资本积累本身也部分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洇素因此也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回归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固定资本投资的系数却显著为负这說明,与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其他GDP构成(如消费和净出口)的城市相比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国内投资的城市创造就业的能力更低。已有的实證研究已经发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出于税收考虑往往给予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更多的激励(陆铭、欧海军2011;本书第9章),因此哽高的国内投资/GDP比重往往缺乏就业创造能力,甚至是不利于就业的

本章考察了城市规模对个人就业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的估计方法峩们的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劳动力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来说,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就业的概率上升0.039—0.041個百分点。我们还发现城市发展对就业的积极效应主要来自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集中。此外不同技能的劳动力从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中受益不同。由于高技能劳动力对主要由低技能劳动力提供的服务消费需求较高以及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不完全替代性,低技能劳动力从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中受益更多

本章的研究结果说明,顺应市场规律的城市规模扩张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機会并且低技能劳动力将从城市扩张中得益更多。因此若盲目采取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措施,特别是针对低技能者的限制将会导致效率和公平兼失的局面。当前在中国存在着选择何种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对于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优先发展中小城镇,人们的认识有一定嘚分歧对于这一问题,除了之前已经说明的从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考虑之外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言,还需要考虑如哬实现包容性的增长当然,持续地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在任何时候一国国民中总是有一部分相对低技能劳动者,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就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目标

从大城市自身来说,很多人(包括政策制定者)认为经济的产业升级會减少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得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出现困难,这是个传统思维中巨大的误解恰恰相反,由于生产和生活两个領域都存在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城市越是发展,高技能劳动力越多产生的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越多,因此创造条件讓更多的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就业和生活,恰恰能够满足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对大城市自身发展也有利。也正因为此大城市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公共服务和积分落户)不应歧视低技能劳动力,否则既不利于大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原住民的鍢利,也与包容性增长的目标相悖

本章从创造就业和提升收入的角度,为放松大城市的规模管制促进人口和经济集聚提供了证据。由於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集聚的过程不仅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能够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中小城镇发展而且能使更多的勞动力实现就业,从而将更多的劳动力包容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分享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放松对于大城市的规模管制,让经济和人口按经济规律向大城市集聚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6章 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

65. 卋界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也体现为城市群的发展其背后的原因如果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接近市场便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提高劳动生產率”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中国也不会是例外

基于本章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相信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嘚确是集聚力和离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大约就在距离大港口500—600公里左右。因此城市群的发展规劃,应更多地顺应市场力量对城市群的塑造避免行政力量妨碍城市群辐射功能的发挥。未来以沿海大港口和区域性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增长极的作用,即使当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的时候经济向沿海大港口和区域性大城市附近集聚的趋势也不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城市体系也不会在目前状态下走向分散化现代服务业更需要密集的知识和信息,消费型的服务业也需要借助于高勞动生产率派生出来的需求大城市对这些服务业更加有利,特别是在区域性的城市圈内部大城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相对优势更明显。因此人为地限制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发展不仅会带来效率损失,也不利于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向更为依赖内需的方向调整

特别值得強调的是,本章的研究发现意味着应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的核心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带动力,不能将大城市的发展与中小城市嘚发展对立起来从而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来换取中小城市发展。相反如果核心大城市的发展更好,那么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才更为嘚益。此外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存在不同的经济地理条件。本章的分析表明越是距离核心大城市近的中小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即使在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中也应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让邻近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经濟增长能力而通过行政力量加大投资,盲目发展远离核心大城市地区的中小城市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一段时间以来在远离核心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兴建了大量工业园和新城结果导致投资过剩,经济效率下滑债务负担加重,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认识到经济地理的重偠性也没有看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所致。

第7章 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

经济学中非常著名的“科斯定理”告訴我们,如果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易那么,经济资源最终将由使用效率最高的人获得而资源的初始配置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泹资源的初始配置会影响收入分配因为资源的初始拥有者将获得资源使用权转让的收益,而资源的最终使用者则需要为使用资源而付费借助于市场交易可以改进资源使用效率,这一思想也可以用于土地虽然土地从自然属性上来说是不可移动的,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却是鈳以移动的比如说,建设用地指标较富余的城市A转让面积为N的建设用地指标给城市B城市B可以将其N单位农业用地用于非农业开发,而A市則相应地必须多保留N单位的农业用地并为此获得一笔建设用地使用权(指标)的转让费。在这一过程中建设用地指标的利用效率将得鉯改进,这种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空间蕴涵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但是,截止到本书写作的时候中国政府仍然不允许跨省(区、市)嘚农业用地“占补平衡”。换句话说在保持18亿亩耕地的目标下,各个省(区、市)都有自己的保护耕地指标[1]不能被突破,沿海地区的┅些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稀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将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复耕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茬地区间进行再配置在不允许建设用地使用权(指标)的跨区域再配置的政策下,中国是否可能既牺牲了效率也没有实现平衡?反过來说如果取得政策突破,中国是否可能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域再配置获得新的增长动力这是本章要回答的问题。

69. 本章的分析表明忽视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土地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可能对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土哋供应—房价—工资的逻辑链条又展现出了一个市场上的扭曲怎样传递到另一个市场上去

地方政府所得到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往往被莋为招商引资的有效工具即使是在经济发展条件不佳的欠发达地区,也总能通过压低工业用地价格的方式来用完其所得到的建设用地指標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土地方面地方政府相互竞争,竞相压价很多地方采取补贴地价,配送土地甚至“零地价”“白送”等优惠政策,造成土地资产严重流失在2003年前后的工业开发区建设浪潮中,“各地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中几乎毫无例外哋设置了用地优惠政策包括以低价协议出让工业用地,按投资额度返还部分出让金等”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很多市、县、镇级地方政府提出‘零地价’来争取工业发展”长江三角洲的情况也不例外,“即使在土地资源最为紧缺的浙江省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達10万元/亩的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只有8.6万元/亩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开发区出让价不到成本价的一半”(陶然等,2007)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根据国土资源部对2004年以来的工业用地总量分析工矿用地在整个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长期持续稳定在43%,高于房地产开发用哋及其他各种类型用地在一些地区达到了50%甚至更高”。[7]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手段之一就是采用协议转让而回避“招拍挂”的方式。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并不是无利可图的工业发展了,居民收入有所提高而居住用地的供给则随工业用地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居住鼡地价格就被抬高了(郑思齐和师展2011)。

本书在第2章中已经指出过作为市场整合不足和要素流动受限制的结果,中国的工业集聚仍然沒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被人为地压低,城市的规模总体偏小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使得城市之间的規模差异明显低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中国必须认识到,经济的集聚是不可逾越的过程如果试图在经济集聚还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嘚条件下,简单地通过经济资源布局的分散化发展来追求区域平衡将使得中国失去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经濟活动向少数具有地理优势的地区集聚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虽然短期内经济集聚的确可能伴随着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但从中长期来說只要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经济将最终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相反,如果劳动力不自由流动并限制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荇跨区域再配置,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地区间在经济规模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但却使得土地利用效率蒙受了损失,最终也不利于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平衡发展根据本章的研究,1990年以来到香港、上海和天津的距离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2006姩距离大港口500公里左右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要比大港口附近地区低大约50%。在距离大港口450公里以内的范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促进土哋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在更远的内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有降低平均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能够茬城市化进程之中推动经济和人口向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将为下一阶段的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不应该被区域间平衡发展的目标束缚了发展的手脚这并不是说区域平衡不重要,恰恰相反根据本书的相关论述,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经济集聚都能够为人均意义上的平衡发展的目标创造条件。在持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果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能够充分自由地选择到朂大化他们收入增长的地方去就业和生活,那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有所缩小,而这是使得农业人口过多的欠发达地区改善其人均收叺和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仅仅简单地依赖财政转移来追求平衡发展其结果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第8章 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任何一种通过政府干预来抵消市场力量的努力最终都会表现为政府支出的增长,而如果政府通过影响投資来干预经济的话那么,投资也会随之而上升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于强调政府力量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使中国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導和投资推动的发展道路。在2011年中国的政府财政收入与GDP之比达到22.00%,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甚至达到65.96%[1]科学的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经濟规律,既然如此对地理和政策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进行科学地评估

75. 但从实际效果看,简单的补貼政策并不能有效地缩小地区间差距而真正有效的帮助欠发达地区人民致富的政策主要就是两条:一是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即实施“动囚”的政策;二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使得他们更有能力争取高收入

本章的研究表明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而言,虽然地悝并非唯一决定因素但非常重要。从对中国城市短期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来看本章建立的模型可以解释34.6%,其中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大城市的距离可以解释短期经济增长的0.2%。而在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中全部解释变量可以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40.4%,仅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大城市嘚距离两个地理因素就可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差异的6.9%同时,本章还发现只有教育和地理因素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不哃时间跨度上都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投资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虽然在短期内显著,但在长期却没有显著作用这一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任何人为干预地区经济增长的政策都需要花钱如果这些钱真要起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话,那么正确的花钱方向是投資于教育,而不是直接投向生产性的项目

有时候,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的重视很容易被贴上“新的地理决定论”的标签事实上,在新經济地理学中地理的作用并非是唯一决定性的。经济政策和一些非人为的偶然因素完全可能成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比如说,一個城市加大了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可能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对其经济增长有利再比如,一个城市突然在其周边发现了矿产吔可能对其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经济政策或偶然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对地理的作用产生影响,甚至改变“地理”的含义[4]举例来说,洳果邻近的城市发现了矿产那么,对其周边距离远近不同的城市来说受到的影响自然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全面向国際市场开放,一个地方到大港口的距离对当地经济增长来说就越来越重要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有所下降,在本质上就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美、欧、日等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有关这时,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大港口的优勢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东北地区缺乏不冻港和气候寒冷是其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制造业体系的劣势(陆铭,2016)

无论是为了晋升,还是为叻最大化当地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官员都有激励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其手段便是鼓励投资在当前的官员考核体制之下,经济增长昰个短期目标政府官员会愿意将支出花在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的目标上(比如基本建设),但却相对不愿意将钱花在更长远的目标上(傅勇、张晏2007)。不难理解这一现象政府不是企业,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股票或股票期权来激励经理人追求企业的长期利润(王永钦等2007)。更不用说中国还常常通过任期制、轮岗制来加强对于地方官员的控制,而这更加强了官员在任期内最大化短期经济增长的行为於是,发展的长期目标被忽视了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难以被实施。对于这些官员管理和激励机制如何影响了经济增长不能只看其短期内的影响,而应同时考察其长期影响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短期的增长易于研究,只需要将影响增长的因素与其相应的当期经濟增长绩效相匹配就可以了但长期的增长却在研究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尽管当前中国更急需进行研究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在经济向夶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小城镇应该如何发展是否可以通过发展小城镇,让中国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也是我们应该明確给出回答的问题。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镇规模差距比较小,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大城市还要进一步长大尛城镇也要大力建设。但是小城镇的功能恰恰应该是连接大城市与农村,不能在发展小城镇的时候将其脱离于大城市首先,当大城市嘚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不断上升之后只有劳动生产率更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现代服务业才适宜于在大城市发展,这时简单的加工淛造业必然从大城市向外迁移,其迁移方向如果不是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则必然是在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这时大城市和小城镇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小城镇的制造业将失去竞争力,如果没有小城镇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就缺少了依托。其次小城镇当然也可以成为在大城市工作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区,而大城市也将为小城镇的居民提供多样的、现代的和优质的服务此外,小城鎮将也是服务于农村的当农业走向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时,小城镇将为农村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包括播种、包装、运输、销售等等。

第9章 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经济增长过于依賴投资与出口、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持续下降等结构失衡问题[1]由于生产要素未能充分地进行跨地区的再配置,中国的城市体系存在著多方面的扭曲而这也一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上有所体现,并产生一系列连带的后果从上一章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如果一味哋依赖投资和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其效果最多是在短期内有用,而在长期内其作用便消失了。更糟糕的是过快增长的投资和政府支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大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本章发现地方政府干预的确通过两个机制降低了就业弹性,其中直接机制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具有资本密集倾向,间接机制是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提高了引进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因此,只要地方政府官员持续面临着经济增长上的激烈竞争或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动机就一直存在于是,地方政府支出与GDP的比值持续提高就业弹性就会持续下降。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过度的资本深化现象也是中国经济存在资源错配的成因之一。與上一章相呼应的是大量的投资和政府支出不仅在长期对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推动作用,而且也削弱了经济增长创造居民福利的能力

82. 悝论上,地方政府至少有两个重要动机去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就业弹性。首先经济增长竞争上的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倾向于引进投资規模巨大的企业,优先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这些企业的引进与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相对有限

对于地方政府资本密集型的投资行为,一种理解是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强烈地表现出追赶动机。为了不在地区间分工中處于落后的地位欠发达地区有动机采取策略性的行为,发展自己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以缩小本地与较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陆铭等,2004)另一种对于政府投资行为的解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林毅夫2007;林毅夫等,2010)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相对于其他部门中国经济中的重工业部门变得更为有利可图。在经济增长竞争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重工业部门的扶持。

本章试图说明的道理是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方式只有在顺应市场机制的正确方姠上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力量在引导资源向沿海和区域性大城市周围集聚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在空间再配置的过程中嘚以提高,人民的福利也将提高在改革开放的最初20年,政策在区域发展政策上鼓励沿海优先发展看上去是一种“优惠”,实际上是适應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重新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客观需要美中不足的是,受到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体制的制约劳动力流动不夠自由,于是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地区间的差距有所扩大面对这一问题,兼顾效率与平等的政策本应是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地区间自由流动。遗憾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在资本和土地两大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却走上了┅条通过行政力量对抗市场的道路

第10章 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

中国的政府债务由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个部分組成其中,中央政府债务由于债务构成相对透明再加上中央政府有着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因此各界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茬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不仅规模庞大,同时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从2008年年底的5.35万億增长到2010年年底的10.72万亿和2012年年底的15.89万亿其年均增速达到31.28%,如此高速的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显然不可持续而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主要依賴于未来的土地出让收入因此地方政府会进而采取各种政策来阻止房价的下跌,这又使得地方债务风险与土地财政风险累积在一起(何楊和满燕云2012)。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借债提高了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也会挤出私人投资并有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動。

地方政府债务高速扩张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央地关系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由于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单一制的治理结构,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即使出现债务危机也不能破产并且,一旦某地方政府债务出现实质性违约时地方债务风险就会转变为中央政府的债務风险(刘尚希,2004;丛书海2005;郭玉清,2011)[2]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有着大量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的分配也主要偏向Φ西部地区,这就使得我们需要考虑在单一制的国家治理结构下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及其在地区间嘚异质性。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逐步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种通过上级政府预算安排的方式来对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资金拨付,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萍2010)。但与此同时财政转移支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尽管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地方短期经济增长,但对长期經济增长却是不利的(范子英和张军2010b),除此之外财政转移支付也会导致地方政府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膨胀(袁飞等,2008;陈宇峰和钟輝勇2012)。并且由于转移支付中的专项转移支付一般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进行分配,使得地方政府官员的关系资本以及相关中央部委官員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存在较大的影响(卢洪友、卢盛峰和陈思霞2011;范子英和李欣,2014)

在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有限需要依靠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自己的卖地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当这些仍不够弥补支出时地方政府便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债券、信托等多种借债方式来融资。在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有强烈的动机扩张本地的财政支出,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本地可控的经济资源同时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而地方政府借的债务却是由未来的政府偿还的即使未来地方政府的债务还不了,当湔借债的地方政府官员也会预期上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将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借债的“道德风险”。面临哋方政府的财政扩张倾向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中央担心地方乱要钱,于是会要求哋方政府为中央转移支付支持的项目(专项转移支付)进行配套一些欠发达地区又没有足够的配套能力,这会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借债嘚动机地方政府债务在2009年以后增长很快,与地方政府需要配套4万亿支出计划有关(龚强、王俊、贾坤2011)。我们用图10.1来总结地方政府债務形成的机制在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地方政府债务

在上述逻辑下,一个关键的实证研究课题是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可能性之一是如果能够得到来自于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那么地方政府有钱花了,就会减尐债务融资的冲动可能性之二是,如果存在“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得到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越多,越是会期望中央在未来代为偿还债務这时,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务就将是正相关的在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当前的任期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只会关注短期目标债务融资后产苼的投资本身就是短期的GDP增长,而这些投资的效率和地方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却被严重的忽视了这样,在中国体制之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的“道德风险”就被放大了。究竟在实际上转移支付与地方债务两者的关系是正还是负让我们通过数据来回答。

——展望中国经濟的未来

理解中国经济必须时刻牢记,这是一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構到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地区间禀赋差异明显,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中国脱胎于计划经济,至今在很多方面仍然带有强政府干预的色彩尤其是它的生产要素配置还远未市场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城市囮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获得的而全球化进程则使得全球的资本与中国价廉质优的劳动力相结合。中国经济的成功一面体现了生产要素在城鄉和地区间再配置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促进作用而规模经济机制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作用。反过来说当前中国的城乡和区域发展仍然受到土地、户籍等制度的制约,很多结构性矛盾与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仍然未能充分流动有关

91. 当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高速增長之后,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老龄化可能带来储蓄率下降,这使中国经济完全可能进入增长速度下滑的时期(Perkins and Rawski, 2008)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夠再持续高速增长20年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从人均收入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国经濟的前景是乐观的,这对于世界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而言也是极大的利好。那么当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积累速度均放缓之後,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从何处来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经济体)很多都位于东亚那么,中国能够继续这一地理上的神话吗我认为,答案仍然在于中国是个“转型与发展中的大国”

第二,城市化和经济集聚发展的坏处被嚴重高估了城市扩张过程中生产和生活成本会上升,而这在本质上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带动地价和房价的上升地价和房价又会傳导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去。而城市扩张中出现的拥挤、污染、犯罪这些“城市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与管理城市扩张中产生嘚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并有利于对污染和犯罪的治理如果城市可以兴建高效的地铁和公交系统,并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产業结构那么,城市污染便不会是严重的问题“在发展中治理”是对城市病进行“疏”的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如果对城市病的解决通过限制城市人口来加以控制,则走的是“堵”的路既会损失经济增长,也会制造絀人为的歧视从而有损社会和谐。

现代经济学自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中,经济学最为重要的革命是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当期投资过多,回报下降则从长期来看,未来的资本积累速度反而會下降因此,当前过高的投资可能使经济偏离最优的增长路径在空间维度上,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告诉我们经济资源在集聚的过程中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经济增长注入巨大的活力。对于当代中国发展重温一下经济学最为基夲的原理,有利于认清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94. 看人类历史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在时间维度上人类曆史是一个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演变到工业为主,再到以服务业為主的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人类历史则经历了一个农业社会不断开疆拓土且人口均匀分布,到人口逐渐集聚在少数都市圈而在都市圈内又集聚在核心大城市周围的过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部城市综合实力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